当前位置: > 华宇登录 > 正文 正文

华宇代理开户_4.2万颗卫星背后,一场被忽视的太

文章来自微信民众号:甲子光年(ID:jazzyear),作者:刘景丰,头图泉源:视觉中国


4月下旬以来,马斯克又一次站到了聚光灯中央。这一次,吸引关注的不是特斯拉,而是他的另一家公司——SpaceX。


此前,SpaceX的星链设计在2019年10月16日将卫星发射总数目从1.2万颗更新到了令人咋舌的4.2万颗卫星(1.2万颗已获批准,3万颗已提交申请)


这些卫星,将打造天基互联网,实现高带宽、低延时的卫星通讯。


4月22日,当这一雄伟设计的第七批60颗卫星上天后,马斯克进一步宣称:该卫星互联网营业“3个月内内测,6个月内公测”。



星链设计发射中的卫星,像一串梦幻的“星际列车”。


“高带宽、低延时”,听上去完全是冲着中国正大力生长的5G而来。


至今,SpaceX已发射的星链卫星总数达422颗。而今年,星链共设计送1000多颗卫星上天。


未来,若是4.2万颗卫星所有上天,则马斯克会凭一己之力,将现在太空的卫星密度提高20倍——现在,人类发射的仍然在轨的卫星数目仅为2000颗左右。


这4.2万颗卫星多数会漫衍在500多公里高度的近地轨道,它们将把近地外太空分割成一个个如北京城巨细的区域,每颗卫星之间的距离为240公里左右。


而在吸引眼球的卫星上天背后,一场被忽视的资源竞争有正在睁开——究竟太空不是谁家,卫星不是想发就发。


每一颗进入澄澈星空的人造天体都需要先履历凡尘地面的“纸上谈兵”,这里没有穿过唐怀瑟之门的C射线,也没有在猎户座边缘熊熊燃烧的太空飞船;只有冗长、磨人的国际会议甚至纠纷。


这就是围绕卫星频率资源——这一卫星上天的“通行证”——的争取。


本文,“甲子光年”采访了天仪研究院创始人兼CEO杨峰,九天微星副总裁李源,北京航天驭星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手艺总监朱太同等业内从业者,看马斯克若何实现他的太空大疆土,以及中国在太空竞争中的差距与机遇。


俨然落伍的资源竞争


在马斯克发射4.2万颗卫星背后,一场由商业航天公司提议的太空资源争取战正在拉开。


这背后,既有个体公司的“神通”,也有整个国家的支持。


实际上,卫星频率或卫星轨道可以说是一种不能再生的战略资源。


 “理论上从地球外面以上180公里到地球同步轨道之间可以发射无数颗卫星,属于可再生资源。但星链这种由成千上万颗小卫星组成的网络,当一小部门卫星损坏或寿命竣事,会发射新卫星补网,而不是把整个轨道资源让出来。这就形成‘先占永得’的局势。” 朱太平告诉“甲子光年”。


此外,考虑到卫星平安运行的需要,也要对太空卫星数目举行限制。


既然资源不能能无限,争取一定猛烈。


早在上世纪90年代,美国铱星公司就提出铱星设计,向近地轨道发射了66颗卫星,以提供全球任何地址的电话营业。2015年,马斯克宣布SpaceX推出星链设计,向近地轨道发射1.2万颗通讯卫星。随后到2018年3月,联邦通讯委员会FCC做出批准,允许其将4425颗卫星送入轨道;同年11月, FCC再次批准其将7518颗卫星送入轨道,为SpaceX打造完整太空卫星网络铺平了门路。


2016年,由软银投资的英国商业航天公司OneWeb准备用720颗卫星实现低轨笼罩,设计先对发达国家地面网络未笼罩的中小型企业开展B2B卫星通讯服务,之后再对偏远地区提供服务。


今年,OneWeb和SpaceX又先后扩充了卫星规模,其中OneWeb追加了1260颗卫星的申请,SpaceX则追加了3万颗卫星。不外OneWeb现在是出师未捷身先死,该公司由于融资难题等问题已提交停业申请;而SpaceX追加的3万颗卫星对应的频率正在申请中。


除此之外,美国电商巨头亚马逊也提出了自己的星链设计Kuiper项目,设计向近地轨道发射3236颗卫星,但项目处于早期研发阶段,还未发射任何卫星。


粗算下来,仅这几家商业航天公司的星座设计包罗的卫星总数已经跨越4.7万颗。


未来地球将被种种卫星团团笼罩


中国在2017年,也推出了自己的“星链”设计——虹云工程,该工程由中国航天科工执行,设计发射156颗卫星,在距离地面1000公里的轨道上组网运行,构建一个星载宽带全球移动互联网络。


此外,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也推出鸿雁星座设计,在 2022 年建成由 60 颗卫星组成的通讯网络;二期设计到2025年部署320颗卫星,构建“海、陆、空、天”一体的卫星移动通讯与空间互联网接入系统,实现全球随便地址的互联网接入。


民营商业航天公司中,九天微星的物联网星座则包罗72颗卫星。这些卫星已部门发射,虽然没有公然对外宣称具体情形,但其中的大部门已获得频率允许。从已获频率允许的卫星部署数目上看,600对阵1.2万,双方差距十分悬殊。


在差距背后,有一个规则问题——太空资源虽然是人类共有的资源,但卫星不是想发就能发。太空也要讲“基本法”。


这个“基本法”就是太空频率申请规则,即由主管国际信息通讯手艺事务的机构——国际电信同盟(ITU)制订的《无线电规则》。


凭据《无线电规则》,地球同步轨道只有一条,是不能再生资源,各国之间要公平分配;而其他轨道则需要各国按“先登先占”的原则协调分配。



在2019年天下无线电通讯大会上,来自北理工大学的中国代表正在争取尚未分配的太赫兹频谱权益。


现在,地球静止轨道上C频段通讯卫星已近饱和,Ku频段通讯卫星也很拥挤。


近年来,包罗日本、印度、韩国、马来西亚在内的亚太国家,纷纷自行或团结制造通讯卫星,抢占轨道资源。各国卫星之间泛起“撞车”的情形时有发生。抢占卫星频率和轨道资源,争取太空优势,已成为当今天下卫星生长领域的热门之一。


现在商业航天公司争取的近地轨道资源,正是这种“先登先占”的蛋糕。


海内民营商业航天公司天仪研究院卫星副总师陈刚告诉“甲子光年”,在美国,SpaceX需向联邦通讯委员会(FCC)提交卫星用频申请,而且FCC对马斯克的星链设计也有政策上的倾斜,在申请过程中制造了许多便利。


FCC在一份声明中就曾示意:“通过这一行动(星链设计),委员会将进一步接纳措施,提高美国高速宽带的可用性和竞争力。”这也侧面印证了FCC对星链设计的支持,因此SpaceX能够很快申请到相关频率。


实际上,FCC不仅对包罗SpaceX在内的商业航天项目给与支持,在外另有专人常驻国际电信同盟,目的就是守在门口要频率资源。


这种努力、强势的政府气概,是SpaceX等美国民营商业航天公司获得云云巨量卫星频道资源的主要缘故原由。


而在海内,角色类似于美国FCC的机构是国家无线电管理局(即国家无线电办公室),隶属于工信部。


它的职责是对内分配资源,对外申报、协调卫星频率。


现在海内大多数的卫星发射项目依然由国有航天企业掌握,这些资源由国家配给,单个国企又缺乏向上推动政府更努力参与国际资源竞争的商业动力。


而本就弱势的海内民营商业航天企业,虽然有获得更多资源的商业动力,但在现行体制下,也较难推动上级接纳动作。


回看过往,在导航卫星的频率争取上,中国就吃过亏。


美国的GPS卫星系统到现在为止仍是全球主流的卫星定位系统,向全球免费开放使用,一度占有了全球导航市场90%以上的市场份额,全球用户跨越33亿。


除了人人都知道的定位、导航作用外,GPS另有授时功效——它掌握着时空定位能力,已经融入了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生长的各个应用领域,是生产作业、甚至军事流动的主要基础设施。


在卫星频率上,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的GPS和同时代的苏联格洛纳斯定位系统(苏联解体后由俄罗斯接受),在早期抢占了中轨道所有5个导航频段中的4个,坐拥黄金C位。这让他们在不需要发射太多数目卫星的同时,也能保证定位的精度,还能削减发射和运营成本。


等中国的北斗和欧洲的伽利略设计在2000年前后起步时,就只能抢边角料了,双方为频率申请的先后问题拉扯了8年。


然而现在,和导航卫星的频率争取差别,新一轮太空资源争取赛中,中国商业航天在天基互联网方面与美国的起跑时间相差无几。


若是说,已往是由于起步太晚,导致频率争取占了下风,这一次,就没有理由再落伍了。


仅有频率资源是不够的


然则,频率资源还只是第一道门槛。


“我稀奇不喜欢听到‘资源’这个词。”天仪研究院创始人兼CEO杨峰告诉“甲子光年”。


纵然一个国家或企业,拥有所有的频率资源,所有的轨道资源,也不意味着它就能乐成。


“若是它的卫星成本很贵,它的火箭运载很贵,卫星上去又不好使,它建起来的网络没人用,不也是白费吗?”杨峰说。


换句话说,频率资源,是生长太空营业的需要非充分条件。


在他看来,太空资源的争取,除了频率资源,还要磨练一家企业的连续融资能力、火箭发射能力、卫星制造能力,以及连续运营能力。


一个眼前的例子即是OneWeb。


OneWeb 一直被视作马斯克SpaceX的强敌,也是除SpaceX之外仅有的正式批量部署低轨道通讯卫星的公司,现在其在轨运行卫星已有74颗,并先后获得软银20亿美元的投资。然而由于成本太高,卫星营业不仅无法变现还连连亏损,加上新冠肺炎带来的影响,最终其在今年3月尾提交了停业申请。


对此杨峰曾剖析称,OneWeb在融资、收入、竞争、发射所遇到的问题都是外面问题,是冰山露出的一角,而埋藏在深处的则是成本和手艺问题。


说白了,拼到最后,照样要看手艺能否足够好,成本是否足够低。


这场中美太空争取赛中,频率资源差距之外,航天成本上的差距也尤为显著。


凭据自媒体“小火箭”创始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邢强测算,2020年1月SpaceX发射60颗卫星的总成本约为3500多万美元,平均下来,每个重达260公斤的卫星发射成本不足60万美元,每公斤发射成本只有2300美元。


而在业内,SpaceX的猎鹰火箭之后,被以为天下上第二廉价的商用火箭发射用度也在1万美元/公斤左右。


杨峰也示意,现在猎鹰9的发射价钱对外是6200万美元,然则其他的火箭可能一发要上亿美元;SpaceX一次发射火箭可以装60颗卫星,而在传统的方式下只能装30颗,甚至更少。此外,SpaceX号称一颗卫星的造价仅50多万美元,而一样平常传统的卫星造价要在两三百万美元,甚至更多。


星链设计发射画面,现在SpaceX的火箭已能实现一次发射60颗卫星


在运载能力方面,SpaceX在2018年发射了一枚猎鹰重型运载火箭,运载力达63吨。能制造云云大推力运载火箭的国家,也只有美国和俄罗斯。而我国现在对照先进的军用运载火箭 长征5号,近地轨道运载力是25吨,地球同步轨道运载力仅为14吨,远不及猎鹰重型火箭。


不能否认,中国航天的整体手艺水平、发射乐成率在全球范围内压倒一切。《中国航天科技流动蓝皮书(2019年)》的数据称,2019年,在102箭、492个航天器的天下航天发射疆土中,中国航天以整年发射运载火箭34次、航天器86个的成就,分属第一、第二的位置。




手艺不差,可细算下来,为什么就泛起这么大的差距?


这是由于,中国航天历久以国有谋划为主,一直以国家军事义务、探测义务为先。这就意味着,其研发、制造用度可以不计成本,并不以市场竞争为起点。


而美国商业航天市场早在上世纪便已形成,铱星即是一个例子,只管困于商业化瓶颈被收购,但它的手艺积累和商业化探索仍是一笔名贵的财富。


今后的SpaceX站在前人的基础上,不仅把卫星研发成本降低到50万美元的极低水平,还在全球首次掌握了火箭接纳手艺,大大降低了卫星发射成本。


这带来一个启示:历久被国家支持的航天产业,需要一条天真的“鲶鱼”来搅动这摊静水。


仅有国家队是不够的


这条“鲶鱼”,就是民营商业航天企业。


海内民营卫星创业公司九天微星的副总裁李源告诉“甲子光年”,生长民营商业航天的目的,就是为了降成本,做创新。


首先,海内航天成本高的主要缘故原由是供应链可选较少,市场化不够。


中国的航天历久是国家队在做,许多供应链没有向商业市场开放,这就造成海内航天产业供应链的市场化成熟度较低。


据“甲子光年”领会,一样平常情形下,海内传统航天公司在研发航天产物时,若是需要哪些系统部件,它会自己建立一个研究院所,然后把子系统的研发生产放到该研究院所,自己消化掉。


这样的效果就是,每家公司都变成了一个总包单元,形成了封锁的供应链。只管这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甚至有一些是重复投入,但由于研发生产的背后是国家财力支持,因此不差钱。


在某些环节,中美航天产物制造成本的差距甚至可达十倍以上。


缺乏成熟供应链,同样给民营商业航天公司带来成本居高的问题,制约民营商业航天的生长。


第二,传统航天没有形成好的手艺成果转化创新机制。


美国有许多研究院所做的航天手艺创新,中国并不是没有做过或者想过,只不外最后没敢做。


没敢做的缘故原由,既有供应链上的差距,又有体制上的制约。“甲子光年”领会到,由于海内航天公司承担着国家发射义务,对平安、稳固要求极高,对试错的容忍度不及民营商业航天公司,因此对冒风险的手艺创新对照郑重。


第三,则是海内传统航天企业的手艺迁徙能力不够。


“中国需要去做的一点,就是跨圈。”李源说。


说白了,做航天创新,不能只从航天圈去想,还要从其他圈子——包罗5G的圈子、车规级的圈子、工业的圈子——去想接下来可以迁徙的模块或者子模块有哪些,做勇敢的实验。


放活民营商业航天,是倒逼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方式。


美国航天基金会2019年的数据显示,全球航天经济总量已达3835亿美元。其中,商业航天收入3073亿美元,约占全球航天经济总量的80.1%;政府航天收入762亿美元,约占19.9%。


从美国的数据来看,商业航天已成为航天经济总量增进的主要因素,而民营商业航天公司将会成为航天的主要角色。


航天专家黄志澄曾示意,未来我国在太空探索领域尤其是载人探月探火等方面,很可能面临与美国的同台竞争,届时民企的作用将进一步凸显。例如,载人登月需要靠国家队,但建设月球基地可能更需要民企,由于月球资源开发市场风险高、具有很大不确定性,完全花纳税人的钱去开发未必稳健,而民企则更适合。


这里必须再提一下马斯克,在中国专家以为需要靠“国家队”来做的载人航天领域,马斯克也不会放过。


5月27日,SpaceX设计用其自主研发的载人龙飞船(Crew Dragon)举行首次载人航行,将两名NASA宇航员送往国际空间站。


包罗SpaceX在内的美国商业航天民营公司已是四处着花,虎视眈眈。


这更凸显了中国在航天领域开展“军民融合”,引入民营企业活水的需要性。


下一场“星球大战”,已在路上。这一次,主角不能再依赖宁愿骑自行车上班的院士。像马斯克这样有知识、有野心也有资源加持的“科技富翁”,中国也不怕来一沓。


文章来自微信民众号:甲子光年(ID:jazzyear),作者:刘景丰

版权保护: 本文由 原创,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allart.com.cn/html/2021/0618/4563.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