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民众号:L先生说(ID:lxianshengmiao),原题目《做任何事情的方式》,作者:Lachel,题图来自:动漫《海贼王》
怎么样把一件事情做乐成呢?传统的方式可能会告诉你:你首先要有一个目的,目的要明确,可量化,要遵照 SMART 原则;然后再把目的拆成一个个小目的,先实现一个小目的,再实现一个小目的,就这样拾级往上……
好比:我想念书。那么,先设立一个目的,一年读50本书,再对它举行拆解,约莫就是每周读一本书。接下来,就是每周起劲去完成这个目的,就可以了。
这看起来异常合理,然则,你真的以为有用吗?
许多时刻,这种做法实在没有什么用:它并没有真正帮你解决问题,而只是把问题简朴粗暴地降维了,给你一种“我能解决问题”错觉而已。
什么意思呢?像上面的例子:我们念书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完成读了若干本书的成就吗?不是的,念书是为了求知,而不是为了凑数目。
然则这种方式,就会告诉你:数目即是目的。求知是一个很模糊的器械,欠好界说,我们把它量化,你只要读50本书,就行了。
这会导致什么效果呢?你很可能只是囫囵吞枣,把一本书翻完,但却并没有真正地吃透它、明白它、内化它。
这就是一种降维:求知是一个多面体,念书的数目只是其中的一个面。但在这种目的设定法的推动下,你就很容易把一个面当成整个体,从而,你的眼里只能看到这个面,掉入盲目追逐效果的KPI陷阱。
同样,减肥的目的是减掉30斤吗?不是的。目的是让我们拥有一个康健的体态和生涯模式;学英语的目的是背5000个单词吗?不是。是为了让我们能够读懂英语文章,能够跟别人相同。
但在这种模式下,就很容易导致这样的效果:冲着减重的目的,辛辛苦苦减了30斤,没多久却又反弹了回去;一门心思背单词,记住了5000个单词,却不知道该怎么用到生涯中……
我想,这应该是不少人都有过的困扰。
那么,什么样才是更好的做成一件事的方式呢?
我想先跟你分享一个例子:创业。
许多人对创业可能有一个误解:要创业,我得要有一大笔钱,要组建一个团队,要有合适的合作伙伴,完善的供应链,吭哧吭哧专一开发一个产物,把它卖出去,投入再生产。等等。
实际上,绝大多数乐成了的创业,都不是这样的。
大多数创业模式,是一小我私家先发现了某个需求,想设施去知足它。挣到第一桶金之后,再在这个基础上去扩充团队,引进资源。
客户太多,应对不过来,于是雇客服,找人对接;
产物大受欢迎,需要规模化,于是拉手艺、找研发;
团队做大了,需要制止法律问题,于是组建法务团队;
……
逐步地,从一小我私家,到两三小我私家,十几小我私家,几十上百小我私家。缺什么,补什么。原有的模式不够用了,再去扩充它、优化它,一步步把它做大。
简而言之:一家公司,许多时刻并不是从零最先凭空出现的,而是先有一个极其简朴的系统,跑顺了,再在它的基础上不断去完善、改善。
它不是设计出来的,而是优化出来的。
在系统论中,有一条很经典的原则,叫做加尔定律,讲的是同样的原理:
一个运转正常的庞大系统,总是从一个运转正常的简朴系统演化而来。
反之也是一样的:一个从零最先设计的庞大系统永远不会起作用,也不能能让它起作用。你必须重新最先,从一个简朴的系统最先。
——Gall's Law, by John Gall
这跟我们的主题有什么关系呢?
实际上,做成一件事情的要害,既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拆分目的,而是:你能否找到一个行之有用的、最简朴的模式,再在这个基础上举行优化,最终让它酿成你想要的样子。
看起来可能有点抽象,我举一个例子来讲:
许多人会知道,我是一个工具控,经常会试用新的工具。那么,我是若何学习使用一个新工具,使我能够挖掘它的所有特点,到达熟练掌握的水平呢?
我一样平常会做这么三件事情:
(1)设定框架
我会先从整体的视角去明白,这个工具跟我现在使用的工具有哪些差异?它的设计思绪是什么?它是为领会决什么问题而降生的?它的优缺点是什么?有哪些主要功效?内在的逻辑和结构是什么?等等。
先对它的整体结构,拥有一个大致的框架。
(2)确立系统
然后,我会拎出它的某一项功效,用它来解决我在生涯、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用它来替换掉旧的解决方式 —— 这就组成了一个简朴的系统。
随后,在日复一日的使用中,熟悉这项功效,直到成为习惯。
(3)优化完善
当这项功效我已经完全掌握了,不需要再自动、刻意地去演习了,我会再拎出一项新的功效,把它增添到(2)内里的系统上,重复它,直到熟练掌握。
简而言之,也就是三步:先确立框架,再设计一个最简朴的系统,最后不断去优化它,直到实现想要的愿景。
这就是我想跟你分享的方式。
我把这套方式,称为眼妙手低法。
为什么取这个名字呢?由于它有两个特征。一方面,你需要有一个大的框架,来指导你的偏向和思绪,这是眼高;另一方面,你需要先确立一个最简朴的流程,先把它跑顺,再对它举行优化、完善,一步步实现你最终想要的样子,这是手低。
许多人常犯的问题,恰恰正好在于眼妙手高和眼低手低。
前者,是一种对变得更好的迫切期待,恨不得今天学一样器械,明天就能消化吸收、内化应用。期望着有一种马上奏效的方式,能让自己马上脱节坏习惯、改掉坏毛病 —— 这是异常不现实的。
真正有用的改变是什么样的?它永远是渐变,而不是突变。是当你回首已往时,连自己也感应惊讶:我已往怎么会是这个样子?—— 一切就发生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之间。
要实现这一点,就需要把自己看作一个系统。你身上的每一个特征、因素、性格,都是组成你这个系统的有机组成要素。接纳它们的存在,去直面和明白它们。
然后,从中去寻找薄弱点和瓶颈,给它们施加响应的力,让整个系统逐步地作出调整,向着你所期望的偏向运转。
以是,我经常跟学员和读者说:你学到的知识,不要想着马上能所有消化、用起来,而是先拎出一个方式,去生涯中找场景、找问题、找需求,有意识地应用这个方式,把问题解决,再去体会新方式和旧方式之间的区别,感受它带给你的反馈。
像这样,一次次演习,直到把一个方式掌握内化了,再拎出另一个方式,以此类推。
这是前者。后者呢,则是前面讲过的降维。把杀青目的所需的手段的一部分,当成是目的自己。这就是舍本逐末了。你永远只能奔走在靠近它的路上,而没设施真正地抵达它。
以是,一个更好的模式是这样:
我知道我想要的效果是什么样的,也知道现在跟它之间有很大的差距,但不要紧。我先试着调整我现在的状态,让它朝着想要的效果前进一步。
等到这种调整稳定下来,我顺应了这个新的状态,再给它施加一个力,让它再移动一步……
在这一步步的调整和偏移之中,我会加倍领会自己,也加倍领会理想的终点。最终,我会到达一个更好的状态。它未必是最最先我想要的,但一定是一个更有益、更能够施展我的价值的。
设定框架,而非设定目的;优化流程,而非坚持行动。
这才是更周全提升自己、把事情做好的方式。
让我们用几个例子,来看一看这个方式的详细应用。
先看第一个例子:念书。
传统的思绪,可能是这样的:我今年要读若干本书,要写若干页条记,要输出若干篇文章……这些不是说欠好,但停留在对它们的追逐上,实在意义不大。
更好的方式是什么呢?
首先,设置一个框架:
我想通过阅读,到达什么样的效果?
我希望领会哪些领域?我期望在这些领域上面到达什么水准?
这些领域之间有什么关系?它们的学习路径、脉络和基本框架划分是什么?
—— 先搭建框架,后面再往框架里填充器械,才会事半功倍。
然后,专注于设计一个最简朴的阅读系统。
好比:我先试一试,天天下班后读1个小时的书,再试着把读到的内容做成知识卡片、写成漫笔。就这样先实验一周,看看效果。
一周后,对这种阅读学习方式举行复盘和检查:
这一周,我读了哪些内容,做了哪些卡片?
这些内容我真的吃透了吗?能应用到实际生涯中、辅助我去思索吗?
它距离我领会这个领域另有多远?
我的时间精神允许我继续保持这种模式吗?是否需要举行调整?
若是需要,就对这个阅读系统举行微调,再实验一周看看,依次循环。
直到我以为我已经完全顺应了这种模式,已经使它融入了我的生涯,而且每一天的收获也令我满足,那么,就可以再从其他的方面去思索微调。好比:
换一种信息输入形式呢?用视频、课程来替换阅读,会不会更好?
换一种做条记的方式,好比,直接把条记写成文章,公布出来?
找几个志同道合的同伙,一起鼓动、激励,相互探讨交流?……
你会发现:框架自己并不会限制这个系统的形态,它完全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也就是说,它处于这个框架的范围内,不断地接受我们给它营造的环境,给它浇水浇灌,让它自由生长,演化、天生出差别的模式。
再看一个例子:健身。
为什么许多人减肥之后会容易反弹?缘故原由就在于:我们天天的计划和行动 —— 好比削减热量摄入,完成定额的运动量……都只是为了一个目的:让自己看到体重的下降。而并没有真正改变自己的生涯方式。
什么叫生涯方式呢?可连续的,无需艰苦的,才是生涯方式。若是你把每一次健身都看成一种义务,一种苦差事;每一次用饭都要精挑细选算上大半天,这种方式可连续吗?肯定是不行的。
以是,更好的方式是,逐步调整自己的生涯方式和状态。先从最简朴的磨炼做起,好比简朴的HIIT和有氧。在这个过程中,去体会磨炼的兴趣,以及它给你带来的改变:好比,精神更旺盛了;不容易腰酸背痛了;头不痛了……
那么,你就会逐步地把磨炼酿成一种习惯,乃至于停不下来。
接着,再从饮食入手。戒掉晚上的零食,盘算一下自己的营养摄入,安排好自己天天三餐的大致比例,一点一点改善。直到你的身体顺应了这种模式,再也不想吃太多器械为止。
诸如此类。
在这个过程中,你的体重数据纷歧定会下降,有可能会颠簸,也未必一定能到达你想要的理想体重,然则,你整体的生涯状态,一定是在逐步变好,变得更康健的。
这才是最主要的。
也就是说:主要的不是你刻意去做什么,而是一点一滴改变自己整个生涯模式,整体地、系统地,让自己进入一个更好的状态。
并不是通过做什么(do),才气成为什么样的人(be);而是:你要先成为什么样的人,那么一切就会自然而然地变好,无需你刻意去做。
明白了这一点,许多问题也许就迎刃而解了。
为什么我们平时起劲去培育习惯,总是很难乐成?由于,跟我们的新习惯匹敌的,是我们整个不康健的生涯方式 —— 这怎么能乐成呢?
这就像一家公司:若是一家公司整体的价值观,就是赚钱为上、罔顾道德,那你再怎么去批判它、限制它,会有用吗?没用的。甚至,它自己换个CEO上台,能扭转这种局势吗?也不能。
只有当它自上而下的价值观和企业文化改变了,最先追求可连续的康健商业模式,它才有可能彻底改变。
以是,好的习惯,一定不是凭空天生、刻意坚持的。而是先接纳最小必要性步骤,整体地改善自己的行为模式,等到顺应了,再推动一步,改善,再顺应……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地靠近自己想要的效果。
而一旦你的生涯模式发生改变了,新的习惯也就不需要坚持了 —— 它就会成为一个自然而然的事情。
限制我们的,许多时刻不是懒,不是拖延,不是缺乏行动力,而是我们整个生涯模式和价值观念自己。
只有从生涯模式入手,一步步去推动它,去获得反馈,举行微调,才气更好地驱动我们的行为和改变。
我们要追求的,永远不是自律,而是自驱。
最后,简朴讲讲眼妙手低法三个环节内里的几个注重点。
(1)框架:宏观视角
许多人可能不太明白,框架是什么?它跟目的和计划有什么区别?
不妨这样明白:框架的意思就是:把当下这个小的系统,放到一个更大的大环境、大系统内里来看,会怎么样?
若是说目的指的是终点在那里,计划指的是怎么走能到达终点,那么框架就是:我抵达终点是为了什么?
它会迫使你从更高条理、更宏观的整体视角,来看待你当下的偏向和行为。
(2)系统:最小必要性
在确立一个最简朴系统的过程中,一个很主要的原则就是最小必要性。
什么意思呢?它指的是,能够推动这个系统运转的动力,越少越好。需要你刻意去做的事情,越简朴越好。这样,才气最大化地削减摩擦阻力,使得这个系统更不容易停转下来。
若是你想培育一个习惯,那么,一定要从最简朴、最小的步骤最先,并让自己的整个生涯模式接纳它、顺应它,这样才气起到效果。
任何情况下,刻意坚持某些事情,都是异常消耗资源的,一定要想设施把它简化,让它融入一样平常的行为模式里。
(3)优化:KPT复盘法
在优化系统的时刻,不妨试试这个简朴的KPT复盘法:
Keep:有哪些器械是有用的,可以保留?
Problem:有哪些地方不够好,那里还存在问题?
Try:在下一个周期里,有哪些做法可以试一下?
这是我一直在用的方式,之前也提过,这里再次分享给你,希望对你有用。
本文来自微信民众号:L先生说(ID:lxianshengmiao),作者:Lachel
版权保护: 本文由 原创,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allart.com.cn//html/2020/0522/19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