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民众号:深燃(shenrancaijing),作者:唐亚华,编辑:黎明,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2021年春节,异地送礼正在成为中国人的新年俗。
这个春节,疫情打乱了原本的节奏,不少人原地过年,他们选择通过线上下单远程送礼,有讲述提到,异地订单排在前四位的是上海、北京、浙江、广东。有意思的是,统计发现,送妈妈的礼物悦目、细腻、浪漫是重点,而送爸爸的礼物适用、康健、大方是要害。
今年,线下走亲访友有所削减,但线上贺年、发红包是必备项目。以是,为尊长挑选礼物,给小孩准备压岁钱,仍是年年绕不开的事情。
有人以为送礼和发红包是一种低效率行为,但礼物或礼金是维系人际关系的主要前言,是人们用来传情达意、缔结左券、举行社会交流的主要途径。
在经济学家看来,抛开人情来说,送礼或压岁钱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跨期投资,送礼的人收获了加倍慎密的人情和加倍牢靠的亲戚关系,而收礼的人,后续还会找机会再还回去,例如老人给孩子压岁钱,等孩子长大了,可能会给老人十倍的回报。同时,这也是一种众筹行为,许多人面临娶亲、盖房子、生孩子等大事时,需要向人人融资,等别人有需要了,再辅助别人。
不外,现在社会保障已经对照完善,这些功效都已经弱化,更多的是一种社会交往的投资。
既然是投资行为,送礼也有成本和收益,收益就是收礼者的满足水平。那么,怎么送礼才气获得最大收益?送礼物照样礼金更好?深燃将从经济学的角度举行剖析。
绕不开的投桃报李
此前,曾有“90后过年要花多少钱”的话题引发烧议,有网友示意遭遇“过年式停业”。可见,春节送礼、压岁钱是一笔大开销。
春节给压岁钱的习俗由来已久,压岁钱最初的用意是镇恶驱邪。由于人们以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损害,以是用压岁钱压祟驱邪,一样平时在新年倒计时时由尊长分给晚辈,辅助小孩平安过年,祝愿小孩在新的一年康健、平安。随着习俗的演变,许多在外事情的成年人回老家过年时,也会给老人发“压岁钱”。
中央财经大学心理学教授窦东徽注释了压岁钱为什么要用红纸包:在明清时,压岁钱大多数是用红绳串着给孩子,民国以后,则演变为用红纸包一百文铜元或一枚大洋。从穿绳到纸包,与钱币材质的转变有关,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近现代社会人们对于款项的玄妙态度:大多数人对款项充满欲望,因此款项变得敏感,而越是敏感的事物越需要掩饰。以是,钱要用纸包起来。
他提到,把钱包起来另有一个心理缘故原由,就是亲友之间不好意思直接谈钱,由于“谈钱伤情绪”,哪怕给孩子的钱,也要用红纸包起来。现在人们用微信、支付宝给别人转钱,可以用“红包”,也可以直接“转账”。然则,亲密同伙之间往往用“红包”,而陌生人之间(如给商家付账)则更多用转账,也是这个原理。
春节送礼也有许多有趣的征象,各地的习俗也不相同。
一位山东市民告诉深燃,在当地,春节走亲戚至少要带两件以上的礼物,走的时刻,收礼方会拿其中一件返回来,好比带了两箱牛奶去贺年,最后要拎回来一箱才相符习俗。在另外一些省份,贺年时送出的礼物件数必须是双数,否则不吉祥。
送礼的时刻,还经常会遇到“礼物大迁徙”。“春节送礼你来我往很正常,不外也太巧了,送出去的礼物转了一圈又回来了,这也算是为新年添了一个乐呵事,”有网友在社交平台上讲述了自己的履历。
对外经贸大学教授李长安示意,春节送礼更多的是一种祝福,一种人际关系的投资。人际关系要经常往来,才会显出它的价值。春节送礼、给压岁钱这种形式,自己就是一种相符习俗的、人们也愿意接受的行为。
送礼背后是“跨期融资”
实在,无论是送礼照样给压岁钱,背后都包罗着经济学原理。
中国人民大学国发院研究员、经济学院教授聂辉华告诉深燃,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春节送礼、给压岁钱是一种亲朋好友之间的非正式制度,目的是牢固社会网络。而社会网络决议了一小我私家在社会中的职位和资源,也决议了一小我私家的社会资本。
送礼和给压岁钱实在是扩展小我私家的社会资本。行为经济学对此的注释是“礼物交流”,相互给对方一种礼遇或尊重。它能填补正式利益往来的不足,例如,甲帮了乙一个忙,若是乙直接给甲款项,有两个问题:一是不知道多少钱合适,二是给钱可能伤害了对方的尊严。然则通过送礼的方式来回馈,就不存在这个问题。
“送礼通常是一种事后的抵偿,不是当期的交流,以是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跨期的交流。某家有喜事,然则没有那么多钱,通过办喜事收钱的方式,即是‘众筹’。等别人有需要了,再辅助别人,这实在就是一种跨期融资。在正式金融体制不发达、家庭储蓄对照少的传统社会,这是一种异常有用的方式。稀奇是,古代有不少穷地方的人能考上科举,就是依靠了这种特殊的跨期融资方式。”聂辉华提到。
在他看来,送礼文化在中国社会的经济作用是填补正式制度、正规金融体系的不足,调剂资金余缺;牢固人际关系和社会资本;执行相助功效。要使送礼酿成连续融资,必须有一些条件,例如社会交往的空间对照稳定,时间对照连续,也就是说必须是重复博弈,否则难以连续,由于缺乏执行机制。
李长安也提到,送礼或给压岁钱,某种水平上是一种众筹行为。送礼行为从起源角度来讲,大多数的时刻是一种祝贺,表达心意的行为;另外,很大水平上是一种众筹行为。由于许多人面临娶亲、盖房子、生孩子等大事时,需要向人人融资。以是已往农耕社会,一个村子的人会配合给一小我私家一部分类似于送礼似的钱财,缓解他的财政肩负。
这种融资有收益也有成本,送礼的人收获了加倍慎密的人情和加倍牢靠的亲戚关系,另一方面,他还可能会在未来收到来自别人的回报,这种行为就有点类似于投资,有可能这笔投资最后能够有十倍甚至百倍的回报。而收礼的人,后续还会找机会再还回去。
“从原则上来讲,它可能是一种相互辅助的体现,一种相互融资行为。好比压岁钱一样平时都是大人给小孩,未来有可能会得到他许多倍的回报,已往它更多代表的是对自己未来养老的一种投资,我现在给你压岁钱,等到我老了需要一定养老资金的时刻,可能这些人会来探望,回来随礼等,”李长安示意。
他以为,现在社会保障已经对照完善,这些功效都已经弱化了,更多的现实上是一种社会交往的投资。
总体来说,增强人际关系也好、增添社会资本也好,都可以算是投资,在未来当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刻,可能要追求别人的辅助。
怎么送礼才最有用?
在春节里,人们经常爱互赠一些包装优美的糕点、水果礼盒,华美的包装往往跨越物品自己的价值,但仍然有人愿意买单,价值与价钱的关系显得更为玄妙。
窦东徽提到,礼物的价值可以由三个方面组成,第一是物品自己的价值,通过价钱来反映;第二是礼物的使用价值,可以通过适用性和使用频率来权衡;第三是寄托在礼物中的情绪价值。
“一样平时来说,从礼物接受者的角度,情绪价值> 使用价值> 物品自己价值。好比说,同样的价钱或质料成本,亲手制作的礼物比商铺买来的礼物让人感受更有温度,更走心。另外,送礼物,是送自己喜欢的,照样送对方喜欢的,这方面结论存在争议,但一样平时来说,投人所好比投己所好更好,唯一的问题是,我们很难精准掌握对方需要什么。”窦东徽说。
曾经有经济学家让一群大学生对收到的礼物举行价值评估。对于女同伙或男同伙送的礼物,购置价钱每一美元他们以为值一美元;对于怙恃所送的礼物,购置价钱一美元包罗的价值,他们以为略低于一美元;来自于祖怙恃的礼物一美元所包罗的价值最低。经济学家以为这很正常,由于女同伙或者男同伙更领会收礼人的偏好,而祖怙恃并不领会什么礼物能让他们开心。
从差别人那里收到的礼物举行价值评估的效果截然差别,这让送什么成了件最伤脑筋的事儿。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经济学教授乔尔·瓦尔德弗格尔曾经调研发现,平均来说,收礼者普遍低估送礼人的礼物价值,即使是最守旧的人的估价也只有礼物现实购置价钱的90%左右。
瓦尔德弗格尔的文章在有关“圣诞节无谓损失”的研究中论证说,收礼物的人通常不愿意为礼物支付购置者所破费的价钱。例如,一件30英镑的针织套衫在收礼人那里的估值是20英镑,从而产生了10英镑的“无谓损失”,但他并不是主张送礼没有意义,由于这种盘算法将礼物的情绪价值清扫在外。瓦尔德弗格尔的研究现实上提出了最优送礼计谋:将无谓损失最小化,同时将情绪价值最大化。
泉源 / Pexels
那么,送实物照样礼金更好?
在经济学家看来,为了制止资源的错配,送礼的最佳选项是礼金。但若是越领会收礼者的偏好,所送之礼就会被估值越高,这样送礼物有可能比送一致价钱的现金效果更好。
在窦东徽看来,若是是亲友之间的馈赠,以表达谢谢或彰显亲密关系,礼物比现金好。由于现金的金额是容易器量、对照和盘算的,会引发“盘算头脑”,而盘算头脑是理性的、详细的,与亲友间交往所接纳的“情绪头脑”(感性的、抽象的)相冲突。相对来说,礼物的价值对照模糊,不容易引发盘算和对照。
“有一项研究发现,让人来加入实验,完成后给一组人每人赠予一块蛋糕,另一组人赠予等额的现金,效果发现,收到蛋糕的人更愉悦。我们之前做研究的履历也解释,给加入实验者每人5元钱,效果还不如给每人一根棒棒糖来得好。”窦东徽说。
然则,企业里给员工的年终福利,发现金的效果比实物好。由于员工将年终奖视为企业对自己一年事情价值的一定。权衡价值,用钱比用几桶食用油更精准。此外,若是是解救危难(如探望或辅助急重病病人),现金也比礼物更适用。
然则现实上,礼物的主要附加值就是情绪价值。人们之间互送礼物,并不只是一种物物买卖,照样一种互惠性情绪交流,送礼的念头很少是真的为了最大化礼物的经济价值。
聂辉华以为,送礼是一种非正式制度,而且带有伦理色彩,就不应该太过计算每分钱礼物的投入和产出。既然不是直接的款项买卖,最好不要所有送现金,否则就失去了非正式制度的价值。固然,若是赠予实物不方便,例如在外地,也可以通过微信红包的方式表达情绪。
窦东徽从心理学角度剖析称,若是没有特殊情况或诉求,人们很少在平时的日子里举行这类礼物或款项的馈赠,这可以用“心理账户”来注释:由于节日(尤其是春节)的特殊性,人们会为节日的支出设立一个稀奇的心理账户,这个账户可以称为“情绪账户”,与“银行账户”追求“节约”、“量入为出”的原则差别。情绪账户最大的特点是“宽松”甚至“不惜代价”,由于这个账户是以情绪收益最大化为目的。
他示意,“投桃报李”在差别文化中都存在,主要是人们相互之间为了表达好感、谢意、促进亲密关系,拉近人际距离。
“但需要小心的是,投桃报李若是跨越了一样平时情绪表达的界线,参杂了太多功利目的、成为相互攀比的载体,甚至越过了执法的界限酿成收受贿赂,就脱离了投桃报李的本质。礼物,‘礼’在前,‘物’在后,损失礼数和礼仪,让‘物’的价值掩盖了正当的情绪价值,礼物就变味了。”他提醒到。
版权保护: 本文由 原创,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allart.com.cn//cms/2021/0413/43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