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往两年,大量TMT靠山的投资机构、投资人涌入消费赛道。头脑方式和关注点的差异,让许多创业者以为自己不被明白,但出于一级市场资金端的组成,新锐消费创业者们又或多或少地要与这类机构打交道。
那么,在今天的创业环境下,明白这些数据驱动的“理性”投资人,到底是若何思索品牌生长和生意本质,或许正是“感性”的品牌创业者最需要的解药。
在新浪潮品牌俱乐部近期的会员流动中,创新工厂周家骏从“数据型直男投资人”的视角,围绕一些新锐消费创业者体贴的基础议题,作了针对性深度分享。以下截取部门精彩内容,与消费创业者共享!
分享嘉宾:周家骏,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已往一年,消费领域的投资热度很高,热度背后是大量TMT靠山资金的介入。这群TMT基金身世的投资人有一些共通的头脑习惯,可能会让消费领域的首创人感应不适和疑心。
于是,我从一个偏数据驱动、直男投资人的视角,跟人人来一场至心实意的“夜话”。
首先,我总结一下新消费首创人对TMT靠山投资人几类共性的埋怨:
第一类,投资人探讨有关于市场时机、市场规模与未来市场增速的问题。外面看,是投资人不相信第三方讲述的数字;背后可能是投资人对这个创业领域生疏或缺乏信心。
第二类,关于运营指标的讨论。部门投资人的问题对照套路化、甚至肤浅,没有抓到生意的本质。
第三类,关注重心有误差。部门投资人缺乏对产物和品牌的审美能力,缺乏对品牌久远建设的关注度与历久主义的判断力。
第四类,预期错误。部门创业者以为,线下零售或者做消费品是慢生意,需要历久主义的耐心;会以为TMT靠山的投资人给予了过高的业绩增进预期。
一、数据驱动型投资人的消费品投资逻辑
1. 品类舆图透视:什么是大生意?哪些品类有更大的生长时机?
上面临市场规模的测算是基于种种数据口径得出来的,比人人看到的第三方讲述上的数值要守旧,而且这些数据都是我们站在今天这个时间点上获得的静态数值而已。
这就是数据驱动型投资人的一套头脑:
先把行业里所有的品类都画在统一张舆图上面,既不会只盯着某一个品类去看,也不会只盯着快消品去看;自然容易看到舆图中,什么是大生意;小生意的优先级可能是靠后的。
固然也有破例,有些新兴市场,当下规模不大,投资人的第一反映可能以为市场小;但若是有论据证实该市场未来的增速将较快,则会立刻重新评定优先级顺序。
谈到品类时机,哪些品类是对照难去突破的?哪些对照容易?可以从品类的创新密度中看出来。
美妆护肤的创新密度很高,有许多新锐品牌都在这内里举行创新和实验;相反,饮料的创新密度对照低,也就是它的创新难度对照大,以是整个品类也很难有什么突破。
除此以外,啤酒、休闲衣饰、调味品、珠宝、㕑房电器、黑电白电、定制家居都是对照难突破的品类。
不外,部门在海内难有机遇的品类,在出海偏向却可能会乐成。好比说:消费电子的部门细分类目、衣饰品类、玩具品类,你要在海内做新品牌是异常异常难的。但它们却是已往2年作为供应链出海较乐成的品类。
2. 盼望找寻厥后者超车的“弯道”或盈利
许多首创人喜欢埋怨,说投资人喜欢总结生长纪律和剖析焦点要素,去抓取什么所谓的盈利……这样头脑方式的背后,是为了琢磨透一个点:作为厥后新锐创业者,靠什么乐成反超?
在这个假设前提下,主要看三个点:
需求端有没有结构性转变?已往2到3年,新锐品牌的降生很大水平上是得益于新人群的泛起。一方面,一二线都市90后消费人群(近2亿);另一方面,三到六线都市的新妈妈群体 (近2000万)。
供应侧是否有实质提升与转变?好比近两年,新一代品牌掌门人往往重新界说了上一代产物的形态,完成了产物重塑。
是否有可借助快车道?也就是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新传播前言、新渠道以及新流量结构,由于商业天下从不会平白无故地给新锐者时机。
2020年,并不新鲜的阿里天猫,以及万众期待的抖音电商,背后都有巨头的战略意志,都有可能衍生出新的前言/渠道盈利。
3. 从一些典型的案例去明白投资人看数据指标背后的逻辑
数据驱动型的投资人,喜欢看的这些组指标,都已经是半公然的隐秘了。
部门首创人以为投资人稀奇肤浅,就喜欢看收入、看打造爆品的逻辑、看产物的短期发作力、看投放效率,没有充分思量品牌的历久性,或者没有品牌审美的能力……
我适才列的都是基础指标,但凡有竞争力的基金,都不会只基于这些基础指标就去决议投或者不投;但却不明白,投资人要这些数据的意义在那里?到底在体贴些什么?
以下,我会来举几个实例,来让人人逐步明白:
(1)先以“收入”这个最肤浅指标为例,透视这个指标的背后,投资人到底在思索什么?
案例1:自嗨锅
在已往,利便面市场被称为时代的弃儿。吴晓波曾在一个公然演讲中,提到了利便面是中国消费的风向标之一:中国人不再愿意吃利便面了,这代表着中国消费升级的来临以及农民工盈利的消逝。
在谁人年月,利便面就即是利便食物。
但自嗨锅重新界说了利便速食这个品类的产物形态:利便食物≠油炸利便面。自嗨锅以自热暖锅、自热米饭切入,并逐步构建多元产物矩阵。
在创业者新消费方式的指导与推动下,加上疫情所导致的需求发作,2020年Q1~Q3,泛利便食物市场在线上泛起了跨越200%的同比增进率。
而自嗨锅这家新锐公司,短时间内就在阿里电商逾越了康师傅和统一这两家利便食物垄断者;与此同时,公司总经理石总在线下渠道的打法也很有一套,线下营业收入快速提升,已经在总收入的占比跨越40%。
这意味着,它是一家全渠道、全产物线、多品牌的食物团体。
这是一家2018年才最先发力,首年便破亿的公司,但在2020年已经实现了十几亿的收入。它未来的营业天花板,至少不能再用利便面品牌的头脑方式去匡算了。
案例2:认养一头牛
同样的逻辑,我们来看认养一头牛2020年的业绩增进。
乳制品行业,一直是存在双寡头款式,新锐品牌较巨头遥不能及。然而在阿里这个电商生态的新战场,认养一头牛已经跨越了灼烁,位列第三名;而且,它在一些要害月份,能做到蒙牛50%的买卖体量。
另外一个启示,有些商业增进是在常年生涯在一线/新一线投资人与创业者认知之外发生的。
好比我们投资人对照看重低温酸奶,一样平常生涯中喝常温酸奶的频次越来越低。
但物流履约成本的掣肘,决议了以低温酸奶为主打产物的新锐品牌,很难实现收入的发作式增进。
认养一头牛虽然也有低温奶产物线,但它是靠常温奶这种尺度品,实现弯道超车的。
对于一个新锐乳制品品牌,有的同伙会以为,仅线上做的好又怎样?疫情是一个主要变量,2020年乳制品电商的渗透率较已往大幅提升,而且它同样也在线下渠道努力结构与试错。
据我侧面领会,它在2020年也至少有十几亿的营收,同比增进率靠近300%。根据它在新渠道的借势,以及后续的连续增进,我主观展望,它至少可以跨越三元这样的上市公司。
案例3:参半
口腔市场是投资人认知中的小市场,市场规模不外才几百亿,而且在牙膏和牙刷这两大主力品类市场中,存在着传统巨头,如牙膏市场中的云南白药和黑人牙膏。
参半2018年刚成立时,试图直接打口腔主力品类,然则效果并不如意。2020年10月,他们转用另一个计谋:打侧翼战。
从漱口水这个看似小众品类、同时也是有新人群培育习惯、有场景延伸的这个小品类重新切入。
侧翼战获得的正反馈,有多大价值呢?
当他们在漱口水品类重新成为第一名之后,它再推出的其它新产物,更容易引起电商消费者的关注。
当它的电商形成了对照优势之后,再去跟线下渠道谈判,就拥有比已往大得多的主动权,从而换来它新一轮介入竞争的对照优势,这就是他们这几个月收入数据背后的意义。
(2)TMT靠山身世投资人看指标会较单一吗?照样说就只在乎生长性?
固然会多元数据交织验证,也会在意新锐品牌的历久价值与竞争壁垒。
说完了最肤浅的指标——收入。我想强调在术的层面,着实数据驱动型投资人也会通过更多的基础指标去看品牌的“溢价”,以及生意的康健性、品牌的可连续性。好比:
• 品牌溢价的潜力。产物毛利率在同业水平中是否有更高水平?而且,在产物更高毛利率的水平下,是否能够有连续的新客增进与老客复购?
• 品牌在产业链上游的议价能力。公司对上游供应商是否有议价能力与谈账期的能力,若是有,公司的谋划流动现金流在一段时间内是怎样的显示?
• 构建品牌忠诚度的潜力。复购率是品牌忠诚度最基础的指标。另外,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营销用度/总收入的占比是否能出现递减趋势?
• 利润结构。UE(订单经济模子)是正的照样负的?根据Lifetimevalue(用户生命周期)来推算,思量新客获取成本与用户复购/留存率两组数值的测算,这本账是否能算过来?
上述提到的多个点,其中除了现金流指标外,像毛利率、获客成本、UE模子等,是直接或间接与利润表科目有关;但看重财报的投资人不会只看利润表。
但凡看重财报的投资人,数据系统不会太单一;把“三张表”串起来交织验证商业价值是常事儿。
我举一个粗浅的例子,一家生长期的消费企业,收入的年复合增进率很高;但为此支出的价值,是每年都要使用举行大量的自有资金举行新增固定资产投入,好比:新设的厂房。
这样循环生长的效果,收入增进快,可能公司照样盈利状态,但接下来几年的现金流量表都不太悦目。那么,这样交织验证的效果,对于注重财报的投资人而言,投资决议是会有影响的。
举例了部门偏战术层面的指标研究,这只是品牌生长的第一步。我们这类投资人会同样重视、甚至更重视战略层面的、偏历久主义的思索,只管这些未必都能够所有量化。我举例两点:
第一,能否打造出存活于市场多年的超级大单品。
我们可以看到,多个百亿规模的大品牌,往往有1~2个超级大单品,食物、饮料、护肤品品类都是云云,国际品牌与海内大品牌都都云云。
从定量角度,可以看这款超级单品的绝对收入体量,好比我们很少会把低于10亿营业额的单款产物叫做超级大单品;再有,看超级大单品在整个公司收入中占比的孝敬,比例过低,也不是该公司超级单品的观点。
新锐品牌可能也有大的战略规划,与大品牌的差距可能会在那里呢?外面看,可能早先都市借助较强的营销势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大牌在产物界说,以及产物研发投入后所发生的效果上,一定水平获得了新老主顾的认可。
好比说,不少大牌,5年前推出的新品,到今天照样有不少其目的主顾在继续使用。但在几年后回过头来看某些曾经的新锐品牌在那时推出的一些爆品,现在可能已是昙花一现。
第二,真正跨越周期的能力。
所谓跨越周期,至少有两种显示特点:
时间维度,这个品牌的生命周期能够长达10年以上;
这个品牌可以陪同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生长。以上一代品牌举例,可口可乐、农民山泉、P&G宝洁、联合利华、欧莱雅(含旗下的各个品牌)、星巴克中国等,陪同了70后、80后两代人的生长。
历久主义真正的验证点体现在哪?在一些品类,该品牌能否占有主顾心智认知。
消费品品牌的竞争壁垒是其品牌在主顾的心智认知。反映在数据上,最基础的指标——在目的群体/渠道的市场占有率。
上一代快速消费品的品牌心智认知,是通过线下渠道壁垒 上一代媒体资源的连续高占有率来实现的。
这一代新锐品牌的心智认知,可能差别的首创团队有差别的路径明白,但商业原理的本质是一样的,只是在载体和显示形式上会与之前有区别。
(3)除了消费品牌,这类投资人看线下连锁渠道,同样会看重生意本质。
① 自力大店带来的业绩惊喜与对应的天花板思索
2019年,某新锐创业公司在一个蓬勃都市开业了其首家旗舰店,这家大店首月营业额靠近万万,足以媲美丝芙兰的上海正大广场店和及南京的德基广场店。
一家内地的新锐护肤聚集店,能够在开店首月火爆到这个水平,是远超那时所接触投资人预期的。
这家店的选址不是开在购物中心,而是开在一个独栋修建内里,它的进店客流量很高,且不依赖于任何一个购物中心。
与此同时,其进店购置转化率远超同业态水平,次月复购率、口碑推荐率等等运营指标也显示很好,单店模子也好的没话说。
我们那时至心对首创团队另眼相看。厥后这个品牌的门店还成为了一个打卡热门,这家公司在2020年的估值据传也达到了几十亿人民币。
从市场反馈角度,我们为这个首创团队而感应高兴。
那么在2020年,抛开一级市场的买卖情绪,抛开我们对这个团队的主观好感,面临要以比2019高的多的估值去投资,我们若何决议思索?
我们倾向于去量化测算的方式去剖析要素,去测算它未来可能触达的天花板。
从单店模子的视角:
Ø 单店的营业额,门店焦点的成本科目,门店营业利润率→ 这类业态的单店业绩好,能好到什么极值?在这么高的营业额水平下,未来几年同店同比增进率又会是什么水平?未来门店的营业利润率能历久维持在什么水平?
从规模测算的视角:
Ø 目的都市数 乘以 每个目的都市适合开出的location→ 这个业态在中国有多少个能够支持的目的都市数,以及每个目的都市有几个能够支持这个业态的location。
我们有自己的谜底,别家机构可能有自己的明白;当下不去论对错,时间在未来才气给出谜底。
②中小店型连锁标的,相较于门店规模这个外面数字,我们更在意已开业门店的谋划质量及其扩张的可复制性。
我谈四点思索:
第一,门店规模的扩张速率不是最主要的指标。市场有些声音以为新锐品牌线下开店速率越快越好。但从投资加盟式的商业本质而言,门店规模扩张快是双刃剑,在投资加盟商圈子里的口碑积赞是不容易的。
第二,一个业态门店的可复制性,往往取决于这个业态中等业绩的店肆,它们更靠近常态,而不是此业态中较好业绩的那批店肆。
第三,人人都知道线下连锁选址正确是最主要的,但有不少新锐品牌团队选址时,忽略了目的选址与周边客群匹配性这个主要维度。有些业态,不是选择好商圈就一定有好业绩的,选址所在的这个商圈,它周边的主力客群与自身业态是否真正匹配?
第四,进店客流量是第一基础值,决议了是否能生存,在此之上,购置转化率、老主顾复购率,以及老主顾的口碑推荐比率决议了它能活的多好。
二、若何明白消费领域的高估值逻辑?
第一条逻辑主线:看二级市场着名消费公司估值系统的重塑,影响至一级市场。
二级市场(港股/美股),新上市着名消费公司的估值系统被重塑 → 2018年中国互联网公司/科技公司上市时的估值系统与2020新上市消费公司估值系统靠近 → 倒推至一级市场投资人敢于用高溢价投资新锐消费企业。
第二条逻辑主线:穿越已往10年的资源周期去复盘,真正享受到估值高溢价的企业,往往是每个竞争阶段下的胜利者/幸存者;而多数陪跑的公司,阶段性获得的高估值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只沦为了“昙花一现”。
从每阶段的最终投资效果来看,一级市场不少VC/PE 投资机构确实存在“买卖情绪”与“追涨跟风”的征象。
若是说TMT靠山基金到2017年才最先关注消费品或零售领域,那是错误结论;早在2011~2012的淘品牌时代,多家老牌基金就予以关注或者投资脱手了。
许多新创业者可能未必意识到,TMT基金的投资选择与脱手会思量一个主要变量——机遇成本。在2011年同期及之后,这些基金会更多回报更好的选择,以是消费品资产的设置优先级不高。
幸存者误差
数年前的淘品牌与近两年“国货之光”的新锐品牌相比,若是只说一个最主要的区别点,那就是“人”,划分体现在创业团队(供应侧)& 消费者(需求侧)。
所谓风口与浪潮,消费需求是底层基础,但真正的第一推动力是引领式的创业者,而从来都不是投资人。
三、未来3~5年有哪些品类更有生长时机?
推演未来,先来看经济周期对消费领域已往、现在的既有影响,和对未来可能性的影响。
我从不赞成机械对标他国商业史,由于各国国情差别。但日本衰退的经济史确着实一定水平上,对中国消费的生长有借鉴意义。简朴总结:
日本经济下行的20年时光中,奢侈品消费在见顶后回落显著;而食物饮料、日用杂货等必选消费品类受益,也泛起了高性价比消费品牌。具体显示为,珠宝首饰的市场规模1991~2004出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到2009年再次下行了一个台阶;高尔夫球俱乐部的市场规模,1994~2009泛起了显著的降幅;另外降生了高性价比消费品——优衣库。
在日本二级市场,1983~2018这35年中,食物饮料行业年均涨幅>5%,穿越周期;零售业年均涨幅靠近5%,也穿越周期;类似的另有医药行业;但金融股、有色、钢铁等行业年均涨幅2%,<3%的平均涨幅水平。
再来看中国的消费周期已往与现在的走势。已往5年(2015~2020Q3),国家统计局公然的社会零售额统计数据中,我们会发现大多数可选消费品类的同比增进不算太理想(如:服装、珠宝、家具、修建装潢等)然则大多数必选消费的同比增进率还过得去(化妆品、粮油食物、饮料、日用品等)。
对A股分行业的上市公司做监测,也有类似的纪律:
快消品类上市公司处于稳健增进,疫情后恢复快;可选消费上市公司处于下行周期且受疫情影响大(差别子行业的上市公司走势有一定区别)。固然可选消费中也有破例,3C、小家电和中高端白酒都展现出不弱于必选消费的同比增进率。
那么未来5年,已往的脉络会顺势继续吗?我个人以为大偏向是的,我更看好偏民众市场定位的必选消费品类。破例的是,地产周期的影响可能对少数可选消费品类有利好。
这是我对海内消费市场的品类时机的推演。落到这些品类中,什么样气概的品牌、什么作战方式的首创团队未来更有生长时机,我当下的思索是模糊的,不足以睁开论述。
但我想提醒新锐创业者们的是,一个品类,主顾心智认知的品牌数目是有上限的。
作为海内市场的投资人,我固然拥抱国货新锐创业者,但不得不认可的是,不是所有外洋品牌都市被竞争挤出中国市场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各个品类,只有少数国货品牌才气真正占有主顾的心智。
未来的竞争款式可能是少数国货 少数外洋品牌配合占有一个品类。
有些创业者或读者看到这里,可能会以为我有强烈的品类私见,在海内下行的品类就是斜阳产业或死路一条?着实已往几年,中国大卖家的线上“出海”诠释了谜底。
有两大品类是在海内市场尤为难做,但却有公司出海偏向上做得异常好的,划分是:3C和服装。
亚马逊电商平台上,跨越80%的3C产物都来自中国的供应链,而服装出海的标杆企业Shein,已经做到了100亿GMV的规模。
受疫情影响,2020中国出口在天下总出口的比重已经提升至11.3%。
有一个大品类,在出海商业化历程中获得了正反馈——家具/家居用品(含外洋house的花园工具及用品)。
家居/家具领域的出海标杆企业是顾家和敏华,他们出海的收入规模都在45亿~50亿(人民币),占自身总体量一个不小的百分比。
另有一个不容易受重视的品类——玩具。玩具则是出海增速最快的品类。它的竞争水平较低,而且出海的加价倍数高。
未来3~5年,中国货卖家出海会有什么转变呢?可能已泛起两点前置性的论据:
随着越来越多中国商人的关注,亚马逊或自力站的新客流量成本,大概率会高企;海内淘系泛起的流量成本问题,也许未来几年会在亚马逊等外洋电商系统中复现。
上一代没有足够议价的中国货“出海”未必能历久连续。出海中国商品可能会由于竞争的加剧而对产物质量、或产物设计/技术创新、或产物差异化提出更高的要求。仅仅靠中国供应链廉价而粗拙卖货的打法可能会越来越不奏效。
版权保护: 本文由 原创,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allart.com.cn//cms/2021/0221/4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