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灵活资讯组作品
作者 | 竺晶莹
题图 |《八佰》剧照
所有战争片的最终意义,都应该是——反战。
《八佰》名誉有余,重提这段值得每一个国人铭刻的中华抗战史;却荒唐不足,在战争与政治的关系上点到为止,没有空间让人反思战争的虚空。
错付
“所有战争的背后都是政治,不要把这场壮举沦为一场更大的笑话,”《八佰》中黄晓明饰演的特派员向谢晋元团长转达了上峰的意思。这是全片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台词。没错,这是一场“演出战”,观众不限于上海南岸租界区,更是布鲁塞尔集会上的各国政要。
1937年7月7日,日本周全发动侵华战争之后,中国向美国以及英法主导的国际联盟求援,希冀西方列强推行《九国条约》的职责,协助中国阻止日本的侵略。与会国在10月下旬于布鲁塞尔集结商讨对策。
西方政要不知道的是,当他们在比利时拖延时间,商讨最佳方案来调整东亚事态而不致损伤自身利益之时,中国军队正在上海勉力支持,举行最后的抵制,并寄希望于西方干预以免中国溃逃。
然而,集会一再被拖延。雪茄呲呲燃尽,威士忌逐渐升温,时间在外交官们的清议中迅速飞逝。新的一天,对于布鲁塞尔的列位来说,可能是另一个扯皮的一天。可千里之外的中国士兵却是带着溃烂的伤口,抵抗敌军越来越凶猛的炮火,甚至以必死的刻意升起国旗,他们度秒如年。
将士以旌旗解释誓卫山河的刻意 / 图片泉源:豆瓣
《八佰》中,谢晋元团长在升旗之前鼓舞士气,大意是,各国战争观察员和记者正看着我们,兄弟们,我们要让全天下看到中国抵御外侮的刻意,支持到布鲁塞尔集会召开的那天,以争取国际援助。
然而报童一声,布鲁塞尔集会延期了!浇灭的不仅是士气。更令人唏嘘,这种错付的希望。最终,11月1日,国民革命军第88师524团第1营将士在国际介入下退入上海租界。
直到11月3日,布鲁塞尔集会才得以正式召开。中国外交官顾维钧在集会上慷慨陈词,从道义上陈述各国需要推行国际条约的理由,并呼吁诸国对日本举行经济制裁,援助中国。
“我们盼望和平,但深知在日本的侵略下我们无法获得和平。只要这种侵略连续存在,我们就会下定刻意抵制到底。除非接受基于《华盛顿九国条约》第一条原则之上的和平,否则(向日本)支出任何价值获取的和平都不能给中国带来正义,也不能给文明带来声誉。中国,以这几个月伟大的牺牲,对国际关系的执法与秩序化事业作出了孝敬。”
中国外交官顾维钧在布鲁塞尔集会争取国际援助 / 图片泉源:Youtube
然则,与会国基本无法体会中国之难。集会还未开幕之际,英美互相推诿不愿主持大会,总算推出比利时外交大臣出头主持。美国代表诺曼·戴维斯则带着罗斯福的隐秘来到布鲁塞尔,令人预测美国会否施压于日本。
遗憾的是,众人只谈亚洲和平,不谈对日制裁。美国严守孤立主义政策,参会只是解释维护《九国条约》的态度。英国外交部长Anthony Eden以为他们该重点提防的是欧洲法西斯势力而非亚太区域。法国外交部长Yvonne Delbos忧郁若是训斥日本,会致使日本入侵法属印度支那。到了11月24日,这场集会无疾而终,各国并未有任何措施制约日本。
时年49岁的顾维钧再度受挫,但他生怕已经没有了31岁时在巴黎和会上舌战日本代表的锐气。难以想象他是怎样脱离布鲁塞尔的,带着这一种羞赧。所谓举行集会,生怕只是诸国搪塞中国的捏词,美其名曰在乎和平,却用外交辞令打发中国代表团。
至此,国际联盟彻底失效,华盛顿系统周全溃逃。当战争没有发生在自己头上时,列强永远体会不到唇亡齿寒的原理,况且中国是那么遥远。但这意味着,从1937年到1941年12月,中国无法希求国际援助,只能独自抗战。
陈诚将军于讲述中写道,在淞沪会战的大部分时间里,稳健的军事战略经常被政治战略所取代。特别是不确定外国是否会干预的政治计谋,迫使军队在上海牺牲惨重,险些全军尽没,这是国家的悲剧。 由于中国国力的虚弱,它迫切需要外国援助,而且不得不做出牺牲,以证实其战斗力和抵制的刻意。 战斗竣事时,只管成千上万的中国士兵殒命只是为了解释中国准备血战到底,但他们最终的希望——西方的干预却从未发生。
中国不是破例。
1938年,英法德意签署《慕尼黑协定》,在捷克斯洛伐克没有加入的情况下,将其苏台德区域拱手相让给德国,英法绥靖政策到达巅峰。1939年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英法才被迫对德宣战,二战正式发作,但英法依旧在前八个月宣而不战,使得波兰快速陷落。
欧战发作后,德军以闪电战在几天之内攻陷荷兰、比利时,行使马奇诺防线抵制了一月有余的法国最终也宣布投降。相比于几天几个月就无力支持的欧洲诸国,中国毕竟是中国,有节气,迁都重庆,深入内陆,苦苦支持四年有余之后,终于等来了日本偷袭珍珠港的一天,美国马上对日宣战,中美英苏随后结成同盟国。
然而,这一天真是“等”来的吗?不,那是中国数千万军民拖垮了日军而换来的。只管日本海军一直有南进政策,偷袭珍珠港饱含冒进身分,但要害照样在于日军石油紧缺,坦克等武器无法推进,敌军亦无法在中国战场取得胜利。
西方学界通常忽略或轻视了中国在二战中的牺牲,只管中国在战后得到了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席位。直到近年,牛津大学教授芮纳·米特(Rana Mitter) 著书《被遗忘的盟友》,才周全为中国在抗战中的孝敬而正名。中国战场牵制了日军约百万的主力军队而使其无法北进苏联与德军汇合,覆灭了德国与日本买通欧亚大陆的战略互助构想。
被遗忘,生怕是20世纪中国的宿命。然则,就算天下遗忘中国,国人却不应遗忘这一段抗争的历史。《八佰》片尾打出一行字,大意是,八年抗战,中国军民伤亡3500万人。
反战
总该有影片为3500万这个数字做一个注脚。
若何从八年抗战中选择一场战争来出现中国奋勇抗争的精神,是个难题。
《八佰》找到了一个好故事,淞沪会战中的四行堆栈保卫战。苏州河两岸的伟大落差一下子就攫住了观众的眼光。南岸租界,洒着金粉一样平常,歌舞升平,在上海快要失守的恐慌下,瞬间渲染出“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空气。北岸堆栈,断壁残垣,八百壮士(实际上四百余人)需要抵御住日军轮流进攻,为主力军撤回中原断后,也要向各国展示中国抗战到底的刻意以争取国际援助。
苏州河南岸上海租界冷眼旁观 / 图片泉源:豆瓣
本片中,没有人一出场就是英雄了,许多人物带着原始的怯懦恐惧面临战争。随着战争的升级,他们在紧要关头实现了被迫成为英雄的转变。我绝对信赖,这种拼死搏一命的“勇”会在敌军的杀戮中被引发。只是管虎的野心过大,在《八佰》出现出来的群像戏中,人物的性格转变多数显得匠气十足,难以仔细推敲。
四行堆栈保卫战的猛烈战斗 / 图片泉源:豆瓣
有人诟病于《八佰》情节不符合史实。事实上,这是一个基于四行堆栈之役的战争故事。若是不是纪录片,那应该允许它有创作空间来表达这场战争,只要无碍于转达了中国的抗战精神,那种体面的宁死不屈的精神。
令《八佰》止步于一部通俗战争片的,是由于它或许只引起了观众的心理反战,后续却难以让人反思。旁观这部147分钟的长片,感动常在,然则一波又一波的抵御冲锋,加之夜晚人心惶惶的休整,让观众的情绪在崎岖升沉间不停转换,难免疲劳。而在满目疮痍之中,战争的残酷自不必多言,小人物被改写的运气也令人唏嘘,可这一切,并没能让你频频思索这场战争的意义。
近年来,全球的战争影戏都在实验新局面。同期上映的《1917》实验了伪一镜到底,2017年《敦刻尔克》依旧是诺兰大玩时空魔术,2016年《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是李安以每秒120帧花样拍摄的噱头,《八佰》的制作则是被称作中国工业之美。然而,手艺实在是次要,这些影戏都仅限于老实地展现了人性伟光正与温情的一面,却从不敢探讨战争的荒唐性。
同期上映的《1917》用信使故事以小见大 / 图片泉源:豆瓣
许多人遗忘了,战争片实在也能以黑色幽默的方式到达更为反战的效果。
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就是其中翘楚。1957年,年仅29岁的库布里克或许已经拍出了天下上最好的战争影戏《名誉之路》。对于现代观众来说,这部是非影戏可能很难让人全程看完,尤其是对于那些被所谓工业之美喂养的观众,它没有让你肾上腺素狂飙的猛烈画面,只有无尽的余味和深思。
《名誉之路》中荒唐的审讯 / 图片泉源:豆瓣
但若看过《名誉之路》,你就会明了反战是什么意思。没有枪下留人的灼烁了局,只有士兵被高层出卖后走上行刑之路,名为名誉,实则暗讽羞耻之路。全片逾越一时一地,通用于所有政治阴谋。无一帧血腥画面,却让你由衷反感战争,深觉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取笑。
制衡
库布里克的战争片,经常让人久久都回不了神 ,由于战争起源往往荒唐十足。
曾作为学生,我们在课堂上讨论剖析过20世纪多场主要战争是若何被谋划的,其中确有事出一定的身分,然而往往也极具偶然性。
好比,没有人说得清一战的成因。固然这可以归结于欧洲各国经济发展失衡,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德国盼望扩张却损害了英国的利益,也可以归因于欧洲诸国过于迷信军事力量。史学家克里斯朵夫·克拉克(Christopher Clark)在《梦游者》中指出,那时欧洲列强的领导人似乎都患有梦游症,在虚境中理想,高估自己,错估形势,低估对手。
莫名其妙地,斐迪南大公配偶在萨拉热窝被一名塞尔维亚青年所刺杀,就成了一战的导火索。而这,离不开某些野心家们就是想要战争的初衷。
克拉克以为一战“不是犯罪,而是悲剧”,是团体梦游的大悲剧。
于是,一战竣事后,战胜国召开巴黎和会,试图确立和平系统以制止下一次天下大战。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迷信实力制衡原则,他不信赖条约,只当越削弱德国就越有利于法国。美国总统威尔逊历史学家身世,高瞻远瞩,笃信确立国际联盟才气在未来的国际纷争中有一个公正的仲裁。
然而,巴黎和会难言公义,三巨头克里孟梭、威尔逊、英国首相乔治·劳合纵然对天下和平有各自的构想,但为自己国家争取最多的赔款最大的利益,才是政治家们的首要任务。德国在中国胶东半岛的特权竟被转让给日本,顾维钧拒签《凡尔赛和约》,愤然离席。
巴黎和会由英美法主控 / 图片泉源:Google
巴黎和会召开后的战后系统没能承载和平的愿景。美国由于海内孤立主义情绪高涨,威尔逊巡回演讲也没能让美国加入国际联盟。而这个国际组织在英法的绥靖政策下,形同虚设。最终二战在1939年正式发作。
两次天下大战后,经济上美国主导的布雷顿森林系统实现了一定的制衡,政治上全球冷战模式开启。在核武器的威慑下,大国都不敢容易摁下按钮发动第三次天下大战。
曾最接近于触发第三次天下大战的,是古巴危急,而这次危急的漂亮解决让人警醒,不是每一次僵持都有需要走向战争。
1962年10月,美国U2侦察机勘测到苏联在古巴部署中程导弹,射程可直抵华盛顿特区。肯尼迪马上召集知己组成名为ExComm的危急处置小组,一时间几大方案在作战室中交锋——外交斡旋劝退苏联、封锁口岸、空袭古巴、陆军入侵古巴、在欧洲派兵进入苏联控制的东柏林。
赫鲁晓夫并不比肯尼迪好过,虽然苏联部署导弹在先,但这也是苏联为了回应美国在土耳其部署导弹的威胁。以是赫鲁晓夫本只想在体面上扳回一城,无意于发动战争,他不知道此时白宫的隐秘讨论会将事态延烧到什么水平,只求肯尼迪不要会错他的意。
十三天后,古巴危急在美苏妥协下和平解决,这次冷战时代最猛烈的交锋终于消弭于肯尼迪与赫鲁晓夫的理性与制止之中。核按钮没有启动,人类没有扑灭。
古巴危急最终和平解决 / 图片泉源:Google
古巴危急给全球最大的启示是,岌岌可危之际,人类不需要野心家,理性的决策者才气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纵然风骚如肯尼迪,浮躁如赫鲁晓夫,两位都带着人性的瑕疵,也终于在大是大非前拎得清,没有铸成大错。
肯尼迪以史为鉴,在处置古巴危急时,他说,昔时德国人、奥地利人、英国人、法国人都是由于愚蠢自大和误判形势而一起跌进一战的漩涡里。若是古巴危急处置欠妥,未来的历史学家或许会写一本《十月的飞弹》来取笑我们(史学家芭芭拉.塔克曼曾出书《八月的枪炮》取笑一战的荒唐起源)。
若是多一些以史为鉴的肯尼迪们,这个天下或许就会少些荒唐的战争。
核武最危险,却也被大国视为威慑他国的最佳筹码。在核威慑下,第三次天下大战险些不可能发生。但战争也从未远去,局部热战时有发生。在见识过核武的威力后,没有国家愚蠢到率先摁下核按钮,却也在冷战的军备竞赛中热衷于升级核武而获得安全感。
直到1968年,59个国家签署《防止核扩散条约》,停止2010年,缔约国达189个。《防止核扩散条约》的宗旨是防止核扩散,推动核裁军和促进和平行使核能的国际互助。然而美苏昔时尽力拉拢这个条约的初衷却是,看到法国和中国相继试爆核武器后惟恐更多国家拥有核武。
简述20世纪的战争史,只想说明,战争的发生极有可能取决于决策者的一念之间,正如一战走向荒唐,古巴危急走向名誉。
康德《永远和平论》中杀青天下和平的条款或许仍是哲学家的理想状态。现实天下中,国际事态风云变幻,国家之间没有永远的同伙,只有永远的利益。核武制衡依旧是今天的特效药,但最终不致于让天下陷入疯狂的,也倚仗决策者们的理性。
《八佰》最残酷的是,揭露了——战争之中无人可做选择,人人被迫卷入历史的洪流。
而人类真正幸福的状态是——你从来都有得选。
版权保护: 本文由 原创,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allart.com.cn//cms/2020/0824/28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