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华宇总代理 > 正文 正文

华宇娱乐登陆地址_为什么“偶像”在影戏里失效

本文来自微信民众号:看理想(ID:ikanlixiang),作者:林蓝,头图来自:《黄海》剧照


信赖许多人都听过“颜值即正义”这句话。只管我们也知道“don't judge a book by its cover”(别以貌取人)的硬道理,但若是可以选择,没人会拒绝悦目的人和物。


悦目的外貌所能带来的盈利显而易见,它也是评判一个人的主要尺度。而在与摄影机共生的演艺界,颜值对于一位艺人的主要性更是毋庸置疑。


例如,韩国偶像整体中常有“门面经受”一角,即官方定的队内长得最悦目的成员;另有在日本由于一张抓拍而爆火,被称为“千年一遇的爱豆”的桥本环奈。


桥本环奈


有趣的是,影戏圈似乎在“颜值即正义”的演艺界成了一片“法外之地”。在这里,长得悦目虽然是一种资源,但观众似乎也明了“长得好不即是演得好”。


在现今的演艺界,许多外貌出众的演员都试图通过毁容式的演技来转型,另一方面,不那么细腻的颜值,似乎令演员的可塑性更强,从而能驾驭更多角色。


此外,偶像跨界当演员也逐渐成了一种尺度操作。但要想以演员身份获得粉丝群体之外的认可,他们往往需要舍弃偶像的种种靓丽。


《少年的你》上映前后伟大的口碑反差就展现了这样的问题:人们为何曾因易烊千玺担纲主演而不看好该片?


在具有社会立意和艺术追求的作品中,我们为何经常会对偶像或具有偶像特质的演员敬而远之?


实际上,在演艺行业生长成熟的韩国,也存在着一道介于偶像与演员之间的壁垒。


今天的文章就以韩国为样本,通过“颜值”这个符号,去看偶像与演员,电视剧与影戏间的关系。


进退维谷的偶像


偶像文化中的青春崇敬,使偶像们越老练越不被市场青睐。


偶像更像是一种人人都需要的“快消产物”,一旦被民众消耗完了,偶像本人便需要追求下一个身份。


韩国偶像行业的过分饱和加剧了这种消耗。每年数百个出道的组合中,能冲进民众视野的只有凤毛麟角,大部分都不会激起水花。


只管许多年轻人为了当上偶像而挤破脑壳,许多真的当上了偶像的人,都会在偶像生涯中涉猎与歌舞演出无关的演技和综艺。


这指向了行业过饱所造成的偶像们的高度同质化。除了歌舞实力和外貌,偶像们的人设也都大同小异,以是为了维持曝光度和凸显自我,他们险些都需要第二份职业,例如节目主持人、综艺人和演员。


这些职业当中,电视剧演员是许多偶像的第二职业首选。


相对于影戏,由于电视剧民众普及度广,播放时长麋集,以是可以填充偶像对曝光度的需求。同时,电视剧的市场需求量大,角色多,因而偶像进入的门槛会更低。另一方面,电视台为了竞争收视率,也经常需要偶像的人气来加持。


这种双向需求使偶像们可以通过出演电视剧边增添曝光度,边拓宽演艺事业。但也由于偶像的本职不是演员,通俗观众在旁观和评价偶像演员时,很难跳出偶像身份设下的条件——他不是专业演员,他被选上的理由纷歧定是演技。


《请回覆1988》开播前,女主德善的扮演者李惠利曾因其偶像身份遭到质疑。


这种预设的背后暗藏着一道裂痕。


在通俗民众的眼里,过于壮大的粉丝气力只会偏护和美化偶像演员,从而挤压了通俗观众发表意见的空间,以是他们对于偶像演员的评价会更为苛刻。


这逐渐演变成了对偶像的私见,进而导致偶像们要想作为演员获得认可,则需要在一定水平上遮蔽自己偶像的一面,削弱偶像身份带来的人气。


于是,偶像成了一个矛盾的身份——


练习生们甩掉一切一样平常生涯,历经千辛万苦成为了有认知度的偶像后,通过人气换得转型演员的门票,然后又要费九牛二虎之力去脱节或平衡偶像的标签。


另外,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有偶像转型演员,并不会有演员转型偶像,或将偶像作为第二职业来生长。


这种职业的单向性在某种水平上也说明,偶像处于演艺圈金字塔的底层,因而与偶像挂钩的一切符号,包罗细腻的颜值和疯狂的粉丝,都有可能成为演员生长的阻碍。


不外,要说悦目的人当演员都不吃香肯定是个谣言。


韩国演艺界虽然存在外貌出众的顶级演员,其中最被民众熟知的即是被玩笑为“韩国四大公共财产”的玄彬、孔刘、姜栋元和苏志燮。


《检察官外传》中的姜栋元。除了影戏宣传,平时鲜少泛起在民众视线中。


以这四位男演员为代表,只管他们有着媲美偶像的外貌,却鲜少出席不以宣传作品为目的的电视节目,也不会举行粉丝见面会等流动。


在明星的一切生涯细节皆可被消费的透明化娱乐时代,这种与粉丝的刻意切割,在珍爱了演员的隐私之余,更明确了自身的焦点价值所在——影视作品。


当艺人与民众交流的唯一或主要渠道是作品,那么吸引的大部分粉丝自然是喜欢其演出,为其专业性折服的人,而不是被打造出来的人设迷住的人。


演员与民众交流方式的单一性反而能筛选出更理性的粉丝群体,他们不会执着于争取注释崇敬之人的话语权,因此也珍爱了演员和其作品与更广大观众的联系。


而偶像由于其职业生态的岁数限制性,不得不在年轻时通过出演大量综艺节目、活跃于各大社交媒体平台, 从而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最大的影响力。


因而,一些乐成从偶像转型演员的艺人,如EXO成员都暻秀(艺名D.O,代表作“Swings Kids”、《与神偕行》)以及帝国之子成员任时完(代表作《未生》《辩护人》),在以演员身份站稳脚跟后无不切割了自己偶像的一面,包罗鲜少出席综艺节目,削减作为歌手的流动等等。


任时完通过口碑职场剧《未生》,乐成从偶像转型演员。


民众对艺人专业素养的差别要求驱动了这种征象。以是,与其说是偶像这份职业吃力不讨好,不如说是民众对二者的期待有所差别:演员看重专业性,偶像看重亲民性。


电视剧演员VS影戏演员


偶像行业和电视剧行业的频仍来往逐渐同质化了“偶像脸”和“韩剧脸”的审美。而这种趋向细腻完善的审美又与看重特色和辨识度的“影戏脸”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以韩国好莱坞“忠武路”为例,国际着名度最高的几位男演员——宋康昊、河正宇、黄政民以及崔岷植都是粗拙的大叔相,而女演员方面,全度妍、裴斗娜、文素利、金惠秀以及金敏喜则是各有各的特色。


《独自在夜晚的海边》剧照;金敏喜依附该片荣获柏林国际影戏节最佳女主


在文化光谱另一端的电视剧圈,代演出员有李敏镐、金秀贤、李钟硕,以及朴信惠、朴敏英、裴秀智等人。他们个个面容姣好,粉丝基数扎实。


固然,上述演员绝非只在一种荧幕上活跃,但外貌上的区别确实反映了每个人偏重的影视领域。


可是同为演员,为什么电视剧与影戏对外貌有着差别的偏好呢?是什么机制造成了这种审美分化?


通过电视剧《请回覆1988》(2015)一同走红的朴宝剑和柳俊烈,无疑是韩国这种“剧影审美分化”下,一个值得玩味的范本。


“阿泽”朴宝剑拥有尺度的暖男脸,而“狗焕”柳俊烈则是需要多看几眼才气明白的丑帅脸。在《请回覆1988》后,两位男主一同走上了一线青年演员的平坦大路,朴宝剑的主要足迹停留在电视剧界,柳俊烈则转向了大荧幕。


上俊烈下宝剑


虽然作品数目较少,但在《云画的月光》和《男朋友》两部“后1988”电视剧中,朴宝剑均以温暖阳光的形象泛起,似乎没有完全褪去“阿泽”的光环。


另一边,外貌上没那么出众的柳俊烈则产出了较多作品。他先后出演了政治题材影戏“The King”和《出租车司机》、犯罪影戏《毒战》、动作片《逃组》、文艺片《小森林》,扮演了黑帮成员、大学生、警员和乡下青年等多样的角色。


两人差别的生长虽然有经纪公司的考量,但不可否认的是,柳俊烈偏离主流审美的外貌给了他更弹性的角色选择。


明白二人差别生长门路的一个主要视角是岁数。


不难发现,许多主流韩剧的主角要么是刚成年的高中生,要么是二十明年三十出头的社会青年,较少泛起四五十岁以上的主人公角色,因此当人们提起韩剧的代演出员时,首先想到的往往也是二三十岁的青年演员。


但韩影却是另一番光景。


支持忠武路的中坚气力大部分是三十岁后半,四五十岁的演员,如上文提及的宋康昊、全度妍等,他们是名副其实的中年人。


这说明韩国影戏工业聚焦中年角色,因此影戏演员的岁数限制比电视剧演员要宽松许多,职业寿命自然也更长。


《请回覆1988》完结的2016年,彼时刚满三十岁的柳俊烈对于电视剧来说是个“大器晚成”的演员,但对于影戏,就是正好的。而比柳俊烈小七岁的朴宝剑,自然在盛产青春角色的电视剧行业中具备更强的竞争力。


韩剧和韩影为何不能相提并论?


关注韩国文艺作品的人应该都听过这么一句评价:韩剧和韩影不能相提并论。


这句话盛行之时,正值韩剧被人诟病俗套和狗血的时期,但在近几年,随着越来越多制作优良的韩剧泛起,这句话也不再如当初般犀利了。


不外,它的言下之意放在今天的韩国影视圈依旧有参考价值。


之以是不能相提并论,是由于这句话把韩剧和韩影划分为了一雅一俗的两个派别:套路化的韩剧是世俗化的文化产物,而韩影则展现了更高的艺术追求。因此,电视剧演员和影戏演员的评判尺度也大有差别。


在韩国,当红电视剧演员会被称作“韩流明星”,而当红影戏演员则会被称作“忠武路明星”。两个差别的称谓呼应了“韩剧和韩影不能相提并论”一话中指出的文化范围差异性:韩剧属于与偶像工业并行的盛行文化,韩影则是民族意识更强的国家艺术。


有趣的是,韩剧代表人物李敏镐,李钟硕以及金秀贤,在通过电视剧爆火后无不追求转型,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去影戏里挑战自己恬静圈外的角色,而非电视剧。


李敏镐在青春电视剧《继承者们》后,选择了黑帮影戏《江南1970》为后作;李钟硕在大热韩剧《匹诺曹》和《W-两个天下》后也选择了在犯罪影戏“V.I.P.”中饰演反常杀人犯;“都教授”金秀贤则在投军前出演了R级玄色影戏(Film Noir)“Real”。


影戏V.I.P.中的李钟硕


这种计谋再次指向了电视剧和影戏两种艺术前言的差别特质——前者强调民众性,后者强调艺术性。因此,选择出演电视剧或影戏,演员的目的是纷歧样的。


众所周知,电视剧险些没有任何收视门槛。它作为无需收费的居家娱乐,自然具备着比影戏更亲民的民众性。除了收看环境以外,由于电视剧需要靠收视率赚取广告费,它的文化焦点肯定比影戏更世俗化。


这种世俗化与偶像工业流量至上的直白追求一拍即合,因而孵化了青春偶像剧这样低成本高回报的主流门类,同时形成了公式化的韩剧男女主人设,以及一套与偶像相近的演员审美尺度。


诚然,影戏也存在票房需求,也追求流量,但相比起电视剧肩负的老少咸宜的世俗化观影目的,韩国影戏则怀抱着更远大的民族叙事野心。


它拍阖家欢乐的商业影戏,但它更拍历史、政治、社会事宜等等严肃题材。在这些严肃的影戏作品中,偶像或偶像化的演员所携带的娱乐性,会消解作品转达的情绪和信息,以是颜值出众的他们往往不易被青睐。


反过来,这也注释了为什么当红电视剧演员往往只在影戏中饰演更特别的角色,而在电视剧中维持相似的偶像化形象。


一方面是由于影戏的题材空间比电视剧更广漠,另一方面,由于影戏观影文化具备的仪式感维护了它的艺术性,演员能与观众确立更专业和深入的交流,而电视剧带给观众的更多是人设上的理想。


从另一个层面上看,电视剧与影戏审美之间的僵持,照样前言受众群的话语权争取。


当偶像试图通过有更高浏览门槛的影戏来拓宽专业影响力,影戏文化拥趸则会忧郁偶像附带的粉丝文化入侵影戏艺术,进而在一定水平上排挤偶像演员介入影戏,或者会以更批判的眼光去看待这些影戏。


这背后浮现出一种以艺术立意深浅划分的艺术形式阶级,即:影戏>电视剧>舞台(偶像)


在现有的韩国文化语境下,影戏的艺术价值最厚实,影响最深远,其次到电视剧,再到歌舞演出,而演出者们的民众声望也随着其在差别领域中的显示而改变。


以“青春文化”为主旨的舞台与电视剧,除了输出内容自己,还在输出时尚、妆容、产物、生涯方式。因而在全球化的大浪中,这些演出者还肩负着为韩流文化带货的功效,颜值则是提高带货能力的主要条件。


越是娱乐化的艺术,与资源的联系越是慎密。这使得电视剧和舞台相比起影戏,艺术立意往往更浅陋,但却能给演出者带来更大的经济价值。


例如,原本就在一线影戏演员行列的孔刘通过电视剧《伶仃又光耀的神:鬼魅》冲上新的事业巅峰,只管在电视剧完结两年内没有出演任何新作品,他的广告价值依然处于业界顶尖。


在《李栋旭想要Talk》中,孔刘开的小玩笑;翻译见logo


另一方面,虽然防弹少年团和《寄生虫》演员宋康昊都是国际着名文艺工作者,但前者给韩国带来的经济效益却是后者无法比拟的——据The Hollywood Reporter报道,防弹少年团给韩国GDP贡献了跨越46亿美元。


云云丰盛的经济回报一定有限制条件,好比青春,好比靓丽,好比完善的民众形象。而影戏与艺术更深的交汇,一方面确立在经济回报更小的基础上,一方面也给了演员脱离资源的控制与民众的理想,回归到演出自己的机遇。


近几年,随着Netflix深入韩国影视市场,制作了诸如《李尸王朝》和《人世课堂》等淡化了“韩剧味”的剧集,韩剧是否能突破自身的文化局限,我们拭目以待。


“The King”,柳俊烈


毫无疑问,偶像、电视剧、影戏是当今韩国文化软实力的三大支柱。它们各自形成了一套秩序,在民众文化中扮演着差别的角色。


偶像和电视剧承担着世俗化的文化需求,影戏肩负着更深的人文关切。


因此,韩影圈的“颜值非正义”可以看作是影戏文化维护自身文化秩序的一种机制。


但当偶像和电视剧演员纷纷向影戏聚拢时,这种流动性自己指向了偶像工业和电视剧工业的局限性。究其基本,照样对“青春文化”的过分崇敬。


贾樟柯在《贾想 I》中说到:“只有在差异中,人类才气找到情绪的相同和位置的平衡。全球统一的时尚趋势,会使天下变得单调乏味。”


在艺人们愈发空壳化和同质化的演艺工业中,颜值和青春已经成了最基本的尺度,同时也是最懦弱的优势。


而我们今天之以是赋予韩国影戏更高的期待,恰恰是由于艺术的价值是自内而外的。演员与观众确立交感的语言,终归回归到演出自己。


本文来自微信民众号:看理想(ID:ikanlixiang),作者:林蓝

版权保护: 本文由 原创,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allart.com.cn//cms/2020/0515/1847.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