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民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作者:林子人,编辑:黄月,原文题目:《教育学者郭初阳:鸡娃家长更多是思量自己,把孩子视为一种攀比的客体 | 专访》,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在教育相关的公共讨论中,“鸡娃”和“内卷”成了近年来触动人们神经的两个关键词。“鸡娃”是一种用来形容家长给孩子打鸡血、敦促孩子努力学习的新说法,多用于焦虑的都市中产家长——他们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升学长征落实为从学前班到高中环环相扣的奋斗设计,然后点水不漏地严酷执行。于是,从争抢学区房到为小升初的孩子招聘既能提高分数又能教编程和现代舞的万能家教,升学历程的“内卷化”不停刷新人们的认知。
中国家长对教育不计成本的投入甚至被以为是一种文化征象。在《向上流动》一书中,耶鲁大学法学院学者蔡美儿(Amy Chua)和杰德·鲁本菲尔德(Jed Rubenfeld)提出,包罗华裔在内的部门移民群体在美国社会取得了跨越其人口占比的乐成,取决于该群体文化中同时存在的三股气力:优越感、不安全感和制止力。这三个要素中,不安全感或许最能引起我们的共识——在一个向上流动通道不停收紧,向下坠落的可能性始终悬置头顶的社会里,家长鸡娃的基本动力,就是对孩子自身价值或未来社会地位的焦虑和不安。
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征象。在十多年前,以高考为导向的应试教育被普遍以为是一种压制中国孩子批判力和创造力的教育模式,需要提倡一种更全面生长的“素质教育”。时至今日,在高考依然是一个客观事实、社会竞争日益猛烈的情况下,人们一方面意识到素质教育与社会阶级之间的隐秘关系——素质教育正日益成为一场“精英阶级自我复制的游戏”——另一方面也对应试体制下严酷制度纪律的价值发生新的认可。
我们要若何明白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之间的张力?“鸡娃”的问题在那里?在孩子的生长历程中,家长应该饰演怎样的角色?“重理轻文”的教育体制忽视了哪些对孩子的生长来说至关主要的器械?带着这些问题,界面文化在杭州采访了“语文界新生代领军先生”郭初阳。郭初阳有24年的中小学教学履历,自2008年脱离执教六年的杭州外国语学校后,他作为自力语文西席,自选经典、自研课本,试图打造“自由而有光的语文课”。
身为一位“体制教育的反思者”,郭初阳对当下的教育焦虑有着更为镇定的思索。他以为,和想方设法助力孩子通过高考独木桥相比,更主要的是培育孩子的条理性、决议力、毅力和勇气,让孩子在自由探索中发现“在世的意义”。唯有这样,被寄予厚望的下一代才气打破人类学家项飙所说的“陀螺式的死循环”,从自己的价值观、兴趣和愿望出发,过上有意义的生涯。
教育目的应该是分层的,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未必二元对立
界面文化:最近网上撒播一张海淀家长招聘家教的微信截图,家长给家教制订的目的包罗提高考试分数、教Python、教现代舞、培育优异品格等等。可以看出家长的要求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这两年人们用这样一个词来形容这种家长心态——鸡娃。你怎么看“鸡娃”征象?
郭初阳:约翰·洛克在《教育漫话》中专门有一章讲给孩子找家庭西席,他说家长应当在这方面不吝惜款项。洛克以为这种能够在学问上和性格指导上辅助到孩子的好导师实在异常难找。我以为还蛮有意思的,(海淀家长)从偏向上来讲也没错,家长一定以为自己有所不足,以是想帮孩子来找响应的培训。
说回到“鸡娃”自己。作为一位先生,我对教育的看法是,我们经常会说“望子成龙”,我以为应该把这个词拆开来看。“望子”是很好的,我们固然要希望,由于“望”就是一个目的设定,一个追求,对孩子适当的推动和激励,由于孩子的生长历程中是需要有人来替他守望的。这是教育中很主要的隐藏隐秘:一个孩子的生长历程中,需要有一个或几个主要的、德高望重的人对其生长示意关注,这种关注有指导性的气力。
以是“望子”没错,但“成龙”就要打一个问号。许多情况下,尤其到了中学以后,家长应当是关注但不干预。家长不是完全不管,而是给孩子自力的空间让他去生长。在他的生长历程中,若是有难题,家长要提供后台支持。
界面文化:我的感受是,现在的家长对怎样算是一个“好孩子”有一种评判尺度的杂乱。一方面由于高考依然是一个客观事实,你需要通过选拔进入高等教育的系统之内,以是应试教育依然存在,但另一方面似乎其他的也不能落下。
郭初阳:家长的这种心态源于他们的攀比心。中国文化中有这种攀比的心理,就是所谓的“衣锦还乡”。鸡娃没有思量到孩子的感受,更多的照样思量自己、爱自己,把孩子视为他们一个攀比的客体。但这里恰恰是没有思量到孩子自己的感受。攀比并欠好,由于没什么可比的——恰恰是孩子和孩子之间没法比,由于人跟人太不一样了,比到最后一定会出一些问题。
界面文化:实在家长也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去建构所谓的素质教育。这个词我们提了许多年,但近两年公共舆论场中泛起了一种声音,就是说素质教育是违反教育公正的理念的,只有都市中产家庭才气够有精神和财力去让孩子学编程、学马术、学钢琴,农村的孩子基本没有这样的条件。若是把这些纳入对好学生的评判尺度的话,很显然对社会弱势群体身世的孩子是不公正的。以是现在反而有一种我们要回归应试教育,只用成就来评判孩子优异水平的声音。你若何看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之间的这种张力?在这些年的教育实践中,你对素质教育有哪些新的明白?
郭初阳:首先,从“教育”这一个看法最先,我以为将“教育”划分成“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是一种方式,划分成“好的教育”和“糟糕的教育”又是一种方式。若是我们把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放在一个相互对立的态度上去讨论,有时刻很难把问题看清楚。
要因人而异,看孩子在什么情况下需要什么教育,哪一种教育对他是有辅助的。我以为有利于孩子后续的生长以及生长的教育,就是好的教育。对于墟落来的孩子,像通过高考这种应试教育能改变他们的运气,高考就是对他们素质的培育;对于北大保送生而言,他不再需要高考了,应试教育对他来说就完全没有任何意义了。
从先生的角度来讲,我不以为应试教育一定是欠好的,事实辅助学生通过考试,是先生的基本职能,也是学校对先生的第一要求,只不外有的人把生涯的一切都酿成应试。有许多上了年数的特级先生虽然授课讲得好,但教出来的学生最后考得一塌糊涂。真正意义上的“带学生”实在就是教学生若何考试。
从客观的角度来讲,我以为教育就像千层饼,应试教育是一个基本的层面,基础层面完成了,继续将更高层面的教育加上去。对有些学生来说,他没有条件去奢望其他层面,他需要先把基础层面做好,以是差异的人在差异的境遇里,对教育的需求也是不一样的。
界面文化:这里可能有很强的阶级维度在内里。
郭初阳:固然。对于有的孩子来说,你就是要辅助他们对于考试。就像云南女高校长张桂梅,一方面,她就是帮她的学生疯狂地应试,由于若是不通过高考考上大学,她的学生们就只能嫁人娶亲,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出路。另一方面,和大都市上学的学生相比,这种历久疯狂的题海战术式应试教育会导致她的学生们上了大学之后泛起种种的不适应。但她们需要的是至少能上了一个新的平台,然后重新最先新一轮的学习。
教育是一个“协力”,由于一小我私家的生长是一个异常神秘的历程。作为先生,就是在某一个阶段成为孩子的同伴,陪他一起走一段路,至于未来这段履历是有用照样无用,我以为都有可能。
界面文化:这些年家校矛盾实在也愈发猛烈,家长被要求介入孩子的学校事务,负担原本应该由学校负担的教育义务。你怎么看这个征象?
郭初阳:中国很大,这可能是个体征象或个体先生的行为,一个事宜出来就流传开来了;也有学校对照无为,就放松一点。通讯太利便有时刻简直会带来一些困扰,就看你怎么用了。微信群一来,太慎密了反而欠好,压力就来了——私聊的话没什么压力,群聊相当于社会性现场了,人人都在看。这样有的家长怒了说要退群,我很能明白。
我们也有微信群,确实相同对照利便,我们更多是转达资讯,好比本周上了什么内容,转达一下,有时刻要求家长买一本书,书的封面拍一下,或者点名表彰一些人。第一,不要去指斥某些人;第二,不要在群里给家长布置义务,也不强制每小我私家一定都要回,就皆大欢喜了。
家庭和学校实在是孩子的两个空间。差异的孩子在两个空间感受差异。有的孩子可能更喜欢回家,有的孩子以为家里约束太多,照样喜欢上学和同砚在一起。我以为照样要把差异的空间做出一些功能性的区分,有时刻两个空间联系过于慎密反而欠好。关系松散一点,家长偶然领会一些资讯,就好了。这种征象一方面从某种水平上来说是一种学校治理权力的扩张,好比家长微信群逐日打卡转达;另一方面也是学校在想设施推卸自己的教育责任。
风暴来临,人文通识教育对人的意义就会显现出来
界面文化:2008年脱离公立学校后,你创办了自力的教育机构,将你对语文课的明白投入实践。请先容一下你的教育理念和课程设置?
郭初阳:我们的教学不是为了应试教育,课程对考试没有直接的关系。我们在原有的语文教科书之上自编一套课本和读本,整个课程放置尽可能紧凑但合理,课堂气氛让学生以为是舒适愉快的,这是我们的教育目的。
在这十几年的时间里,我最多的气力花在做属于自己的课程建设,包罗课本、响应的影视质料和教学方式,不停举行调整和修订。我们的机构和通俗学校的区别在于我们有自选课本的自由,但恰恰是自由带来了很大的责任。
课时方面,我们整个语文课程对照漫长,从小学三年级最先到新初三暑假竣事。学生一样平常都是寒暑假和平时来上课,春秋季每周周末来一次,每次两节课共90分钟,寒假4次课,暑假6次课,一个小同伙一年来我们这里45次,每次来上两节课。这个时间对学生来讲并不多,以是90分钟的课若何运用好,是我们主要的着力点,我们称之为“课堂的气力”。课程方面,学科之间也有交织,我们会在中英课程之间做一个配合,若是阅读的中文书有英语原版,我们也会响应地跟进英语课本。好比我们语文课上讲艾勃特的《神奇的二维国》,那么英语课同样会有一个跟进。
《郭初阳的语文课》郭初阳 著 黄月 绘乐府文化|北京团结出版公司 2020-10
界面文化:学生和家长的评价若何?
郭初阳:能把孩子送来的家长基本上都以为经典阅读对孩子很主要,能够填补学校语文教科书的不足,也明白阅读是一个漫长的历程。
去年下半年我们做了一个勇敢的实验,花了一节课的时间教三年级的小同伙读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人人90分钟就所有明白了诗的大意,一周之内就能够背诵,而且他们也不以为累。我们阅读班上也有一些小同伙说在这里上课不会打瞌睡,过了一段时间在学校拿到了不错的语文成就,有的小同伙说他语文考试拿了全班第一,不外成就不是我们追求的目的。
我们也许教学生读了七八年的《南方周末》,学生们也很喜欢,以为辅助他们领会整个社会的状态、一些重大的社会话题。有一个学生叫周乐天,现在在复旦大学英文系,曾是复旦诗社社长,得过“光华诗歌奖”(2019)。有一次他写的文章在《南方周末》上揭晓了,讲的是为了缓解游客潮导致的停车位重要问题,塘栖镇村委会决议把村里的池塘给填起来。揭晓以后,余杭区的区委书记也读到了这篇文章。厥后我跟他说,写作也是一件很有气力的事情。
另有个小同伙在我们这里读了一段时间,厥后本科去了罗德岛设计学院念书,研究生在美国影戏学院。他在接受学校采访时提到我的影戏赏析课是他在影戏这方面的启蒙,他从那时刻最先就对影戏发生兴趣了。以是我以为教育自己真的会让学生有许多“可能性”。对于学生来讲,社会实践蛮主要的,通过体验差异职业,发现自己的兴趣,向某个偏向生长。我们的课也是一样,我们要尽可能在语文课中加入一些其他领域的内容,尽可能多地提供书,也许恰好就能感动某个学生。
界面文化:你在之前的采访中说过要把语文看成“一艘船”,“唤起学生行驶向远方的盼望”。语文课要若何跨越学科界线,做到这一点?
郭初阳:我的这个比喻主要是针对语文教育圈固步自封的征象。借着语文“这艘船”能够在海里向前航行,然则风浪来暂且,船自己必须要很坚硬,不能有任何破绽,而且你的船是用来装差异的货物的。我们不能为了造船而造船,这没有意义,你必须学会若何使用它。
好的教学是让学生有一个真实的应用,让学生关注真实的生涯、睁开真实的观察、连系自己真实的思索从而有一个真实的应用。好比我希望学生的名字泛起在《南方周末》上,全班一起来投稿看谁能揭晓,这就是一个真实的运用,它不是很刺激吗?一旦有这样的一种真实应用,学生瞬间会以为学习和写作好有意义。
造船的历程自己就是一个学习语文的历程。以是我以为好的语文成就是优异语文学习的副产品,就似乎快乐是一小我私家康健生涯的副产品一样。
界面文化:仔细看现在的鸡娃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我的感受是实在中国人对好学生的尺度从来没有变过,就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语文,甚至整小我私家文通识教育,除了应试教育系统的强制性要求之外,是被边缘化甚至被贬低的。忽视通识教育,会发生怎样的效果?
郭初阳:通识教育实在是为一小我私家“立心”。我们有时刻讲“立人”,实在再缩小一点就是“立心”。北宋哲学家张载说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西方箴言里也有类似的说法,“你要守旧你心,胜过守旧一切,由于一生的果效是由心发出。”
每小我私家都市碰着一些难关,许多时刻实在我们是靠着某一些看法而活下去。好比一小我私家虽然是物理天才,然则由于他缺乏小我私家履历,同时没有普遍、优异的阅读积累——也就是说他并不太领会其他人的履历——那么他一旦面临到生涯逆境的时刻,实在他的整个基本是对照懦弱的。这就是为什么有许多少年天才、优异大学生,最后的了局会很令人很伤心。
以是我以为通识教育说白了,是转达优异的人类履历的历程,读经典作品的利益是可以在极短的时间里,不必亲自去遭遇这些魔难,然则却可以吸收那些人从魔难中换来的那些名贵履历,这对一小我私家生长我以为是异常有用的。它可以辅助人确立一个生涯的坐标,由于我们的坐标实在是借着许多其他人的关系以及人生履历确立起来的,你不能只是靠自己。
一个有深挚人文素养和一个没有接受过通识教育的人,在一样平常平顺的日子内里可能并没有太大的区别,然则一旦风暴来临或者生死关头的时刻,这种抗袭击能力或者对人生的熟悉就会变得大为差异,由于,真正让我们活下去的是我们的信心。
界面文化:若是我们接受通识教育的界说是“熟悉自己,熟悉天下”,那么一个问题是,我们要若何掌握孩子的明白能力和接受水平?家长和先生似乎有某种普遍心态,孩子年数还小,不适合或不用接触社会议题。
郭初阳:洛克在《教育漫话》中说过:
“我知道常有一种说法,以为把现代的邪恶的事情告诉一个青年人就即是把这些事情教给他。我认可,就实际情况而论,这是很对的;以是才需要一个小心谨慎的学者,他应该明白世间的情实,能够判断他的学生的心性、倾向和弱点。此外还要记得,在现在这个时代(在昔日也许也一样),要想使得一个青年绅士完全不知道邪恶的事情以免染上邪恶是不能能的,除非你想把他一生一世都关在密室内里,永远禁绝他和别人来往。他这样被蒙蔽的时间愈久,则一旦走到光天化日之下,便愈加看不清楚了,愈加容易做自己和别人的牺牲品……对于人世的唯一防止,就是彻底明白世情。”
我以为真实的思索异常主要,任何学科的基本原理都可以适当的形式教给任何岁数的任何人,关键在于怎么去讲。就像性教育这个话题,人们一最先以为这是一个隐晦的、不能提的话题,但现在我们发现性教育应当是一个以适当的方式来解说的话题。
《教育漫话》[英]约翰·洛克 著 傅任敢 译人民教育出版社 1979-7
作为一位先生,教书时间一长,我以为任何情况都不要高估自己,也永远不要低估一个孩子的创造力和思索能力,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一种同等的姿态。一方面,这种同等的姿态内里有一种信托在,由于孩子将你视为尊长,当他以为尊长把我当同伙一样看待的时刻,这自己就是异常好的教育的姿态,他以为自己被尊重了;另一方面,家长也能辅助孩子不停完善一些社会议题的看法和思索,这就是一小我私家人一起学习的历程。
家庭和学校都属于社会有机的组成部门,以适当的方式,在孩子、先生、家长之间发生一些信息交流。以是好的教育一定是一个重视教育的家庭激励他的孩子,通过逐步的、合适的方式介入社会议题,领会整个社会。多走、多看、多听、多问、多想,一定是有利于小孩子的生长;整天待在封锁的空间里,到某个时刻四面的墙倒下以后,才会让他茫然不知所措。
界面文化:你脱离教育体制后所做的这些教育实践,对体制内的语文先生有什么借鉴意义?
郭初阳:实在我对语文的明白基本上没有改变,只是对课堂教学的履历或手艺更成熟了一点。面向市场十年以后,它确实辅助我更新了一些熟悉,好比体会到整本书阅读的主要性。当学生和教学实践变得有限了,你必须更一个钱打二十四个结地用好有限的时间。这个问题对一个学校里的先生来讲不是一个迫切的问题,天天都有语文课,他体会不到。我的事情的意义可能在于有更多的时间去探索某个岁数段的学生事实应该读什么书,该怎么教,这些探索效果出来以后可以给偕行一些借鉴。
孩子的生长就像一棵树,需要小心移植自然生长
界面文化:你异常强调“自由自主阅读”的价值,能再睁开讲讲这一点么?
郭初阳:“自由自主阅读”(Free Voluntary Reading)是《阅读的气力》一书中提出的看法,这本书的研究对我们的课程建设启发很大。自由自主阅读也就是没有目的、没有义务的阅读,想读就读,不想读就不读,可以读任何类型的书。对于孩子而言,他需要的是优质的图书资源、家里有温馨的念书角落、怙恃以身作则的阅读树模,这样的家庭生长出来的孩子大多数都市成为一个优质的阅读者。
《阅读的气力》[美]史蒂芬·克拉森 著 李玉梅 译 王林 审译新疆青少年出版社 2012-1
每小我私家可能都市在自由自主阅读历程中碰着一本超级喜欢的书,这本书就称为“全垒打书籍”。你找到了这本书,就无法住手阅读它,且从此以后就疯狂地喜欢上阅读。每个爱书人可能都市有这么一本书。一旦孩子在文字天下中体会到这种伟大的兴趣时,他的阅读就停不下来了,就会充实体会到阅读的美妙。
这样的阅读体验并不是在通例的学校课堂里能够体会到的。学校教育式、指导式的阅读,很可能导致学生结业以后就再也不想念书了,从久远意义上来讲这种阅读方式几乎是无效的——他不是一个爱阅读的人,也不是一个爱书的人。以是对书的兴趣只能从自由自主的角度内里来挖掘,指导式的阅读只会起反作用,孩子的兴趣无法引发出来也是一件很可惜的事。
界面文化:现在的家长一门心头脑把孩子送进清北,但我有时刻会以为这会形成一个闭环:成为一个优异的985结业生,进入一家好公司,但实在你就是一个996的打工人,然后最先养育下一代开启新的循环。这让我有些质疑这种备受追捧的人生的意义。
郭初阳:这和放羊娃生孩子继续放羊有什么区别,对不对?某种意义上来讲,没有什么区别,只不外换了场景和道具而已。实在所有的问题最后都回到一个问题,人到底为什么而活,这是一小我私家生意义的问题。这也回到我们前面说的,熟悉自己有何等的主要,阅读伟大的书有何等主要。
维克多·弗兰克从奥斯维辛集中营幸存下来后成为了一位心理学家。他在给病人做精神分析时问的第一个问题是:“你为什么不自杀?”每小我私家都市给自己找到一点人生的意义,寻找有意义的生涯。但弗兰克的看法中有一点稀奇好,他不是问你的生涯意义在那里——相反,他认可每小我私家的生涯都有怪异的意义——而是提醒别人要依附自己的思索和行动来回覆生涯向你提出的问题。人生一定要做好刻苦的准备,但你要用自己的头脑和行动来交你的答卷。
《活出意义来》[奥]维克多·弗兰克 著 赵可式 沈锦惠 译生涯·念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8
物质层面我们固然有追求,但除此以外呢?我以为生涯意义是对个体的追问,许多时刻指向的是你本人,而不是指向下一代人,以是鸡娃家长的偏向用错了。这又是典型的中国人的思绪,最后完全迷失自我,把自我所有投射到孩子身上去了。
中国传统文学里谈论教育最好的一篇文章就是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
“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实在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否则,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外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实在害之;虽曰忧之,实在仇之;故不我若也。”
别人问郭橐驼,为什么他果树种得稀奇好,他说我哪有什么秘方,无非是让树的根茎舒展,把土弄平压实,移植的时刻小心一些,然后就放手不管了。其他的人种树的时刻欠好好种,又爱之深,经常去扒扒它,摇摇它,但它们都难以生长。实在一个孩子的生长真的蛮有植物性的,需要有好的生长环境,能够不被打扰地悄悄扎根。有的时刻一些看似是爱的行为,恰恰是害了孩子。
界面文化:以是在教育的看法里,谁人“移植”的历程是什么?理想的教育到底培育的是孩子的什么?是某些特殊的品质吗?
郭初阳:习惯可以固化成一些品质,以是幼儿园到小学的这段时间,甚至包罗婴儿阶段,是异常主要的。小学四年级以后孩子的习性已经基本定型,以是前期照样挺主要的。小时刻培育起来的能力是会迁徙的。
好比说培育有条理的习惯。孩子玩过玩具之后摊开一地就走了,一定是欠好的,他要学会所有的玩具玩过之后各归其位,这就是异常好的教育。念书以后,这个孩子的书包一定也是整齐的,铅笔盒也是有序的。
另有在做决议之前有审慎的思索,不容易做一个决议,但若是做出了一个决议,就要坚持到底,这也很主要。许多人小时刻没有受过这样的训练,轻率地做决议,但做了决议之后又忏悔,到最后就会酿成为人的问题。
另外另有毅力(grit)。要强悍,要经得起挫折。到最后你会发现,一件事成不成,跟智商真的没关系——人人智商的差异不算太大——是否能日复一日地去做,去坚持,才是最主要的。
这些实在是家庭教育,不是学校培育的。孩子是有学习能力的,有些好的先生也可以有适当的转达。有些会学的孩子,家里接受的知识不足,就会从先生这里学。怙恃很主要——我们说怙恃是孩子的第一任先生,孩子的身上往往有家长的影子。
本文来自微信民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作者:林子人,编辑:黄月
版权保护: 本文由 原创,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allart.com.cn//html/2020/1220/38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