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一起拍电影(ID:yiqipaidianying),作者:念北,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韩三平,何许人也?
“听说很牛逼。”
这是吃瓜群众们的印象。这个曾经常常出现在电影,包括电视剧片头的名字,他们似乎很熟悉。
最近热播的网剧《隐秘的角落》豆瓣评分最高达9.2,已经被不少人预定为年度最佳,有网友留言,“多亏监制是韩三平,要不过审真的很难。”
这样的评论并不是第一次出现。2018年电影《我不是药神》上映,在关于其怎么过审的提问之下,也有网友分析“编剧之一是韩家女,韩三平的女儿。”在似乎熟悉、但其实并不明所以然的网友心中,“韩三平”是某种已经达成共识的暗号,代表着神秘的权力背景。
殊不知,当年他拍《毛泽东的故事》修修改改历经三年,全力支持宁浩的《无人区》也在审查这关被压了四年。
当然,“确实很牛逼”,这是圈里人的共识。人称“三爷”的他,从四川峨眉电影制片厂的照明工,一路做到了中国电影集团的掌门人,至2014年退休。近四十年时间,经历过中国电影辉煌的八十年代,在九十年代最艰难的时期,不惜放低姿态,带领年轻导演们各处“化缘”融资,和冯小刚开创了贺岁档;进入新千年,历经市场体制改革,带领中影以商业大片策略激活市场;《建国大业》《建党伟业》两部影片,更是彰显了其在圈内的地位。
在这过程中,自然也有过争议。不过,功过是非评论尚早。毕竟,即便已退休六年,很少再在公共场合露面,但他的步伐并没有停下。一边继续坚持着电影事业,其以监制身份参与了《749局》《古董局中局》等新片;一边在网剧领域风风火火,从《无证之罪》到《隐秘的角落》,韩三平成了品质的保证。
当了大哥很多年。韩三平,从未曾真正远离江湖。
左手主旋律,右手商业片的改革大佬
“为什么电影片头总会有韩三平的名字?”
“韩三平到底是谁?
“韩三平有什么背景?”
翻看关于韩三平的相关资料,这是网友们最多的疑问。某种程度上,这也印证了他出圈的影响力。
而他的个人威望最鼎盛时期就是其在中国电影集团任职期间。这个自1999年成立,由原中国电影公司、北京电影制片厂、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等8家单位重组而成的“国字号”电影单位,毫无疑问,在中国电影市场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
作为前任掌门人,韩三平尽管自2007年才正式升任中影集团董事长,但事实上,在此之前,他都是中影最为人熟知的代表,大概也是因为其高调的作风和强硬的做派。
可以说,一路走来,韩三平本身就是一部电影史,也是一部励志史。年轻时做过知青,当过四年空军地勤兵,后来赶上高考恢复,考上了四川大学中文系;最早在四川峨眉电影制片厂当照明工,后来从文学编辑、场记、助理导演、副导演、联合导演、导演,一路做到了副厂长;而后在41岁那年调任北京电影制片厂,成为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厂长;再到并入中影集团之后,从副董事长升任董事长,完美体现了一个职场人的进击之路。
而无论是其在峨影、北影厂,还是在中影期间,不管是作为导演,或是出品人、制片人,回顾其在任期间,他这几十年的工作精力,一方面放在了主旋律影片的打造,一方面则是在商业大潮中,坚持改革之路。
出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再加上受家人影响,从小被当过红军的父亲教育“人是组织的,家是国家的”,韩三平从不掩饰自己的英雄崇拜情结和国有企业情结,如其所说,“我们那一代人对毛泽东和一大批中共领导人有崇拜”。
或许也正因此,在其作为联合导演初执导筒的那几年,从《不沉的地平线》到《毛泽东的故事》,韩三平拍摄的都是跟革命有关的“红色题材”影片,也就是后来所说的主旋律影片。
▲《毛泽东的故事》海报
而这种国有情结,反过来也影响了他后来的电影之路。1993年底,在当时广电部召开的会议上,韩三平以毛泽东的名言“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来比拟当时中国电影所遭遇的困境,令他受到关注。
半年之后,他调任至北京电影制片厂。那一年,北影厂账面上只有十几万;《亡命天涯》在年底上映,好莱坞电影开始进入内地市场;统购统销模式不再,影片由各大制片厂自主发行;很多电影人去拍电视剧,电影院被迫改成了澡堂子,舞厅……
桥或船的问题并没有解决,反而更严重。对比今日疫情之下国产电影市场的萧条,有过之而无不及。不过,那时候的他,并没有气馁,而是积极去社会上筹集资金,带领着导演陈国星拍摄了又一部主旋律影片《孔繁森》,在当年取得了3600万票房,可以说是解决了北影厂一时之困。
▲《孔繁森》海报
同时,伴随着好莱坞商业大片的入场,他也嗅到了商业化的前景。1998年,他协助陈凯歌拍摄了电影《荆轲刺秦王》,当时这部影片投资高达7000万,不过上映后票房惨淡,虽说是一次失败的尝试,但也为后来的种种积累了经验。
进入新千年,变革随之而来。2002年,十六大提出了“积极发展文化产业”;那一年底,张艺谋的《英雄》上映;2003年,中国电影开始产业化改革。时任中影集团副董事长的韩三平,在这之后,也开始主导了一系列影片的商业化尝试。
从2004年的《张思德》,找来了擅长拍商业片的尹力担任导演;到2006年的《云水谣》,进一步的商业化包装,直至2009年明星云集,亲自执导的《建国大业》,以及之后的《建党伟业》,在主旋律影片商业化道路上,中影及韩三平走在了实验的前列。
▲《建国大业》海报
另一边,他也相继推动了《无极》《投名状》《赤壁》《长江七号》等中国式商业大片的制作和上映;同时,积极推进中美合拍片。而在内部,他也不断推动着中影向市场化体制的改革。
后来,他在采访中回应这一系列的运作,来自于紧迫感。从九十年代走来,没有什么比把观众拉回电影院更重要。如其所说,即便有些大片形式大于内容,他也认为没有错,“大片在中国电影发展的进程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你不能站在今天说那天错了,不能这么说。站在那一天,他只能那样弄,这就叫做时代的局限。”
此外,如华谊、光线、博纳等民营公司在那些年迅速崛起,作为老大哥的中影,必然不能落后。他也反复在公开场合强调过,“不相信国有企业搞不好,只能说是我们不改革就搞不好。”
▲《无极》剧照
当然,由于位置的特殊性,难免会引发争议。最著名的一次,当是张伟平曾在《三枪拍案惊奇》宣传期间,炮轰其为搞个人崇拜的“座山雕”;也有院线公司的前高管在采访中直言,“中影就像电影业里的中石油、中石化,谁在这个位置都会有这些成就的。”
凡此种种,他很少作回应,倒是承认“我们享有一定的权力,但这个权力同时也给了我们沉重的责任。”回过头来看,无论是其对主旋律影片的打造,还是在任期间积极推动的商业化尝试,确确实实影响了中国电影市场,即便到现在也是如此。
几百万提携新人,赔了也不怕
在2018年的举办的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年度盛典上,韩三平获得了“年度贡献导演奖”,于冬、冯小刚、张国立、陆川、赵薇五人共同为其颁奖。
之所以请这些人,是因为他们的“第一次”都和其有关。比如,张国立最早在峨影厂跑龙套,当年韩三平准备去北电导演系进修班上学时,还曾许诺以后让他当自己戏的男主角,虽然这点似乎到现在还没有真正实现。
至于于冬,如前所述,如果说,韩三平在战略上走出了主旋律商业化尝试的第一步,那么,于冬及其带领的博纳,则进一步将主旋律影片商业化发扬光大,得到了市场和观众的认可,而这和其曾经在北影厂的熏陶或许也有关系。
当年,刚刚毕业的于冬作为发行专员到北影厂报道,第一次开会就迟到了五分钟,被时任厂长的韩三平当着所有人的面,呵斥“你给我出去”。也正因此,在于冬心里,韩三平“不仅是一位长者,更是一位严厉的领导。”而后几年其被提拔成为最年轻的副科长,直至后来下海单干,这是后话。
事实上,提携新人,或者说以自己的能力影响后辈,这也是韩三平这些年来一直在做的事。
冯小刚就是其中不得不提的一位。大多数人提起他,都会自动和华谊形成关联词。但其实,当年之所以能有《甲方乙方》,之所以有贺岁档一说,正是韩三平背后的推动。
彼时,冯小刚正处于人生低谷期,《过着狼狈不堪的生活》等影片接连被毙,自嘲是“投资黑洞”的他,后来在自传里回忆,当时韩三平对他说:“你在北影拍的三部影片,两部栽了大跟头,作为厂长,我有责任把你打捞上岸。”
上岸的方式就是拍一部商业片,且仿照香港的概念,为专门的档期打造。1995年成龙的《红番区》已经显示了贺岁档的可能性,于是最后他们定下了拍一部贺岁喜剧的想法。而韩三平为这部影片拉来的投资人,就是曾经的中国首富牟其中。
▲《甲方乙方》剧照
1997年底,《甲方乙方》上映,冯小刚火了,贺岁档也成了,不仅如此,这也引来了王中军、王中磊两兄弟的注意,才开启了他们之后的合作。
同样在那些年,刚从北电导演系研究生毕业的陆川也不好过。没有电影拍,写了三年剧本的他,最有名的编剧作品是管虎导演,陈道明主演的电视剧《黑洞》。那段时间,他经常逮着黄页上的影视公司,挨个打电话,推销自己的剧本,后来辗转得到了姜文的联系方式,给他看了自己写的新剧本,叫做《寻枪》。
姜文很喜欢,不仅答应亲自出演,还找来了宁静演女主角——这是他们这对“绯闻男女”自《阳光灿烂的日子》之后的再度合作。而韩三平则为了让这部处女作更有保障,不仅担任制作人,还客串了警察一角。据后来陆川透露,他演的实在太好了,以至于姜文原本的台词都没法插进去,只是做了几个反应。
▲《寻枪》剧照
在此之后,陆川的影片背后大多都有韩三平的支持,他也毫不吝啬在公开场合谈论其对自己的影响。从《南京!南京》到最新的《749局》,即使他总逃不掉拍摄期间资金链断裂的“魔咒”,但韩三平从来都不曾放弃他。
比起陆川,宁浩倒是顺利许多。从《香火》到《绿草地》,两部文艺片让他获得了不少出席电影节的机会,当然还有专业奖项的认可。但也正是在出席电影节之时,让他对自己所拍的影片产生了怀疑---那年在柏林影展放映《绿草地》之时,台下只坐了四十个观众。
放映完后,他出来坐在台阶上,旁边来了一人,正是陆川,两个人互相聊着影展,聊着到底要拍什么样的电影?电影要给什么样的观众看?
不过,也得感谢《绿草地》,让刘德华看到了宁浩的才能,后来以“亚洲新星导”计划的名义给了他三百万的投资。他于是转变了创作方向,把上学期间写的剧本《钻石》花四个月改成了《疯狂的石头》。
▲《疯狂的石头》剧照
拍是拍完了,但找了一圈苦于没人发。等韩三平看到的时候,其实也在他的办公桌上躺了快一个礼拜,也许是四川话打动了他,也许是其他,韩三平决定买下版权,并发行。100个拷贝的承诺让当时的宁浩有点兴奋,毕竟《无极》也才300个拷贝。
不仅如此,韩三平还承诺中影赚的钱,会用来投资他的下一部作品,也就是后来的《疯狂的赛车》。就这样,凭借《疯狂的赛车》,宁浩成了继张艺谋、冯小刚、陈凯歌之后第四个票房过亿的导演,也成了令人瞩目的新导演。
当然,受过韩三平力挺的导演不止这些。徐静蕾能成为国内首个票房破亿的女导演,也多亏了韩三平的支持。在《杜拉拉升职记》之前,徐静蕾拍的都是文艺片。而这部影片在筹备之初,屡屡在投资环节碰壁。不过,韩三平却坚信“《杜拉拉》票房肯定过亿,徐静蕾将成为国内第一位过亿女导演”,事实证明了他的眼光。
▲《杜拉拉升职记》剧照
其实,早在中影成立的1999年,时任中影副总经理的韩三平就发起了“青年电影工程”项目,资助了一批第六代导演,比如路学长的《非常夏日》,王小帅的《梦幻田园》,管虎的《再见,我们的1948》,王全安的《月蚀》,阿年的《呼我》。
多年前在访谈中提及对新人导演的提携,韩三平说过,“我认为导演10到15年就应该换代,后浪推前浪嘛。影片需要新技术,还要结合时代变革,才能拍出观众喜闻乐见的片子。”
另一方面,大概也是其站在商业层面的考量。毕竟新人导演片酬低,成本低,如其所说,“冯小刚第一部戏预算才400万,徐静蕾才1300万,宁浩第一部电影三百多万,第二部才1000万,我作为一个大企业领导人,赔了也不怕。”
前瞻性的“预言家”
某种程度上,韩三平退休后转战网剧领域,也是帮助新人导演的一种表现。
无论是对于视频平台,还是网剧本身来说,需要韩三平这样的业界大佬来做背书,为网剧保驾护航,而“韩三平”这个名字也确实能为网剧带来实实在在的关注度和人脉资源。
不难发现,从其首次担任监制的网剧《无证之罪》,到《原生之罪》,再到当下的《隐秘的角落》,其背后的制作班底,有很大一部分人来自于北京电影学院;有些则和他有过合作,比如《原生之罪》的剪辑指导许宏宇,第一部剪辑的长片正是《建国大业》;而在演员方面,当初秦昊能参演《无证之罪》,也多亏了韩三平的邀请,这也成就了如今《隐秘的角落》中的再次合作。
▲《隐秘的角落》剧照
当然,更确切地说,除了帮助新人导演,提携新人团队之外,这也是其作为多年从业者对市场的敏锐性观察,是他对于未来行业发展趋势的预判,从而使得他进入了这个领域——代表了他对网剧这种形式的认可。
就如当初,在电影行业里,他也曾多次做出在当时看来有些大胆的“预言”,或者以实际行动走在行业发展的前沿。
比如,早在2005年,《碟中谍3》来西塘古镇取景拍摄的时候,韩三平就曾去剧组探班,目的之一是为了能够把影片谈成合拍片。在他看来,合拍片必定会是未来的大势所趋。这也直接促成了中影之后在合拍片以及投资方面的一些动作。
▲《碟中谍3》
2007年,其在参加搜狐活动时,曾直言,“电影不仅仅是35mm的胶片,还有很多类型和发展模式,其中网络电影也将会是一种新模式,必定会造就出一大批年轻的优秀的人才。”十多年后的现在,网络电影的确已风生水起。
2008年,其在上影节参加某场论坛时,就预测中国电影票房可在未来几年增长至200亿元,当时台下坐的是各位不明所以的老板,也并没有多少人当真,毕竟当年的总票房还不到50亿元。而2013年,仅仅五年时间,中国电影票房就达到了200亿。
回过头来看,其实无论是主旋律商业化的尝试,又或者是操盘商业大片,还是对于陆川、宁浩等年轻导演的提拔,也从另一侧面体现了他这种前瞻性的眼光。而这,大概就是其所说的,身为企业领导人所需具备的“灵活机动的智慧”的某种体现。
而如今,他对网剧兴趣盎然。如其所说,“当年电视剧把电影弄得闷头一棒子,现在网剧把电视剧、电视台弄得晕呼呼。”
一方面,他认为网剧本身的技术特点和传播特性,使其更方便为观众欣赏与品鉴,是“更加大众的艺术”,另一方面,网剧为青年创作者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空间,以至于他预测,“未来十年,中国电影要和中国网剧、电视剧捆绑起来同步发展。”
不知前路几何,但至少,他现在已经在行动了。当然,他也没有放弃对电影行业的关注,近年来以监制的身份参与了《749局》《古董局中局》等影片的制作。
事实上,作为电影行业的局中人,韩三平大概也是真真切切有过导演梦,不然也不会在三十岁之际选择去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进修班学习,还信誓旦旦许给张国立一个男主角。
只是,命运兜兜转战推着他走上了一条更为复杂和艰难的“企业导演”之路。
在他当上北影厂厂长之后,只导演过《建国大业》《建党伟业》两部影片。其实,在《建党伟业》之后,他曾认真筹备过新片《毛泽东》——依然以他的偶像为主角,预计在2013年毛泽东诞辰120周年时公映。只是,后来就没有了下文。
弹指一挥间。如今,距离毛泽东诞辰130周年还有三年时间,不知道退下来的韩三平是不是还会想起当年未了的心愿?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一起拍电影(ID:yiqipaidianying),作者:念北
版权保护: 本文由 原创,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allart.com.cn//html/2020/0824/2976.html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