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华宇登录 > 正文 正文

华宇注册帐号_短视频时代的青少年群像

本文来自微信民众号:全媒派(ID:quanmeipai),作者:腾讯传媒,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在信息流传内容碎片化的当下,由于相符数字原住民一代所钟爱的刷屏式社交特征和全场景化的内容消费需求,短视频平台已渗透甚至填满许多现代年轻人的生涯裂缝。


同时,在短视频天下里,每名参与者既是观众,也是演出者。偶发性和片断性的“即兴演出”,在个体表达与团体围观的互动之间形成了一种新型流传场景,构成了短视频时代特有的社交生态。


一应俱全的短视频平台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表达创意、消费创意的神仙天下,让生疏人之间可以通过点赞、谈论、转发等实时互动打破社交壁垒、确立联系,也让追求潮水与个性的年轻群体能够自由表达自我,获得关注。


随着青少年用户成为各大短视频平台上数目最重大的主流群体,与其相关的发展与社交问题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事实上,自智能手机使得社交媒体可以“随身携带”以来,与青少年相关的问题就一直处于聚光灯下。短视频时代的到来,让情形变得愈加庞大。



如病毒般疯狂流传的短视频为何云云令人上瘾?被围观和加速的青少年时期,到底是福是祸?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聚焦短视频时代的后浪群体,与你聊聊那些看得见的狂欢,以及狂欢背后看不见的忧虑。


病毒式迷因:在娱乐中社交


早晨九点醒来,打开手机,系统提醒你收到一条推送。点进App,一堆气概相同、内容类似的15秒卡点视频瞬间轰炸你尚未苏醒的大脑。


不论是爆红全球、在YouTube上引发热烈讨论的《一剪梅》,照样在抖音上受到各路网红模拟的手势舞,迷因视频具有某种魔力,能够在极短时间内迅速流传,让作为主要用户群体的青少年们亢奋。


在短视频这种以创意为增长点的前言上,迷因的制造已无法通过单纯的模拟或复制粘贴来实现,而是必须经由重组、包装和再创作。这为独具想象力和创造性的青少年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这自然令早已习惯被关注、也盼望被关注的年轻一代深深着迷。


只管在当今互联网上,迷因文化并不稀奇,且早在短视频崛起之前,其他社交平台上的年轻人也普遍存在模拟他人并举行再创造的行为,但短视频平台门槛低、自由度高、交互性强的特征,为迷因的流传提供了一个低成本的自然土壤,将模拟行为的“病毒效应”推向了新的极致。


青少年之所以对制作及流传迷因视频云云上瘾,归根结底与他们在短视频平台上的需求心理有关。凭据“使用与知足”理论,出生于数字时代的青少年群体在互联网上有其特定的娱乐需求和社交需求,而接触、使用短视频能够令自己的特定心理需求获得知足,因此种种短视频App成为了他们社交生涯的首选之一。


纵观各平台上的热门视频或逐日推荐,就会发现多数内容都因其娱乐性、意见意义性强而获得年轻用户的关注、喜欢和模拟。好比“恶搞男/女朋友”视频,或是“爱豆疑惑行为大赏”,这些内容,正中现代青少年兴趣靶心和以娱乐为导向的社交需求。


B站上恶搞女朋友的视频,图片泉源:B站


同时,相同的兴趣爱好和相似的情绪结构让生疏的年轻人由于配合的消费工具而发生互动与连结,进一步形成差别的迷因群体。


这些迷因群体由迷因制造者和众多的迷因追随者组成,前者在追随者给予的努力反馈中获得心理知足感,后者则通过自身的复制与模拟行为追求群体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感。


在迷因天下里,这群年轻的“冲浪十级选手”到达了娱乐与外交的双重热潮,于是也制造了一场又一场“圈地自萌”的团体狂欢。


被解构的信息碎片:算法毒药和糖衣炮弹


在泛娱乐的虚拟空间中,青少年可以获得一种游戏般的沉醉式快感。然而,这些看似智能的个性化推荐背后,实在都由精致的算法操控着。打开手机短视频App,险些都市看到一个“推荐”版块。这套经心定制的内容分发背后,隐藏着一套严密精湛的流量算法逻辑。


平台通过算法定位的用户兴趣内容,会以信息流的形式最精确地推送到用户手中,以此到达对青少年消费习惯和小我私家喜欢的最大化知足。这样的算法推荐,有时刻就如统一剂慢性毒药,一步步将用户包裹进一个越来越密不透风的“信息茧房”之中。


短视频App界面中的“推荐”版块,可以让人刷到停不下来


同时,“茧房”中的信息十分碎片化,有可能进一步影响青少年在短视频天下中的思索范式,解构年轻一代的认知能力。实在,无论是一个五连杀的游戏操作瞬间,照样一段令人捧腹的明星模拟秀,都难逃在短暂吸引关注之后令人乐完就忘的宿命。


固然,除了纯娱乐类视频,一些时事新闻也会登上话题榜。但由于其娱乐性和意见意义性的匮乏,最终经常不敌那些包罗噱头的内容,被浏览者迅速遗忘。娱乐价值日渐成为年轻一代内容消费的主流,知识价值退居其次。这对于青少年而言无异于一枚糖衣炮弹。


开了倍速的发展:提早步入“成人文化场”


短视频作为互联网时代的新生儿,尚未确立明确而普适的岁数分级。这就意味着,带有成人文化符号的消费内容和外交场景险些毫无障碍地对青少年敞开大门。青少年与成人之间的界线越模糊,短视频时代的年轻人,好像被按下了发展快进键,提早接触成人天下中的众生百态。


翻看平台上那些受青少年用户疯狂转发和模拟的视频,不乏带有低俗意见意义的恶搞内容或是包罗隐晦涵义的舞蹈动作。这些具有诱导性的内容简直容易对青少年形成“涵化”效应,对其尚未成熟的心灵和头脑模式发生强烈的“说服”效果。



而成人天下的庞大水平远不止云云。短视频平台由于用户年轻化的特征,而成为了各大商家争取年轻用户资源的主战场。00后已经能够熟练地活跃于各个直播间充值打赏,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在平台上一夜爆红……


短视频渗透下的青少年的生涯,早已在无形之中被涂抹上了“成人文化场”的利益色彩,许多青少年从踏入短视频天下的那一刻起,就被迫按下了发展倍速键。


信息透明人的充实与裸奔


新华社《95后就业观察报告》显示,网红这一职业对于青少年具有致命的吸引力,54%的观察者称自己将主播、网红作为理想职业。短视频平台以其短平快的内容消费模式、以兴趣社交为导向的迷因文化和极端自由的创作空间吸引构建流量洼地,成为了年轻创作者的群集地,乐成孵化了大量青少年网红。


Medium特稿记者Meg Conley曾说,短视频天下并不限制网红岁数,但事实证实,未满18岁的视频博主确实更容易一夜成名。TikTok上粉丝数目最多的博主Charli D’Amelio就是一位年仅16岁的女孩。


一夜爆红,受人追捧,成为焦点,尔后生涯在聚光灯之下。短视频为现代青少年提供了一个便捷的通道,让通俗孩子的网红理想能够照进现实。然而,亘古未有的关注度、麋集的新闻曝光和在放大镜下无处遁形的小我私家生涯都是幼年成名的种种隐患。


一些尚且年幼的儿童网红,在自我认知尚未健全的时刻,就由于怙恃的曝光而在视频平台上受到普遍关注,被迫在社交媒体上留下了难以抹去的数字足迹。而在被连续曝光的过程中,部门儿童的知情与同意权甚至从未被过问。


正如《纽约时报》的新闻记者Taylor Lorenz所说,许多孩子在岁数很小的时刻就已经对自己的数字足迹有所感知。“他们通常知道媒体报道中关于自己的任何故事,都有可能成为未来几年内影响自己的最主要的数字信息。”


只管云云,这些网红儿童和他们的家长似乎仍低估了问题的严重性。这群孩子无论何等早熟或精明,都很难周全认识到在Google搜索中留下的数字痕迹对自己的未来意味着什么。


 

年仅15岁的Claudia Conway,由于一条讥讽政客的视频而在TikTok上意外走红。视频经《纽约时报》转发后吸引了大量关注,短短一天就被点赞4.3万次。经由几周的流传发酵之后,Claudia拥有了跨越25万名关注者。


“她不只是个孩子,她是一位勇敢直言的青少年活动家。”Lorenz以此来证实报道这条新闻的合理性。很显然,当一名15岁女孩的态度和她身为政客的怙恃相冲突时,媒体在其中看到的新闻价值,遮盖了她的未成年人身份。


Claudia可能还没有意识到,她的这条视频将连同她的小我私家信息一起,被永远保存在Google浏览器和一条条新闻报道之中。当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由于自动或被动的曝光,而在短视频天下中成为焦点时,我们需要思索一个问题:知情同意权,究竟是我们用来珍爱孩子的盾牌,照样诱导他们颔首的钝器?


诚然,短视频可以是一个多彩而美妙的舞台。青少年可以群集在这里交流时下最盛行的说唱音乐,在兴趣社区里拓展自己的小我私家爱好,甚至通过直播带货挣到人生的第一桶金。但它也可以是一个充满猛兽的森林,迷因病毒的流传,娱乐至上的社交文化,浓重的商业气息,不加区分的成年人信息空气等,无一不在散发着这个天下里的危险气息。


如果说现代青少年的社交与生涯已无法完全脱离短视频,那有待人们思索的,或许是如何在两者之间确立一个更为康健、努力而持久的关系。


参考链接:

1. 张颐武. 片断性、演出性、互动性[N]. 环球时报,2020-07-10(013).

2. 常江, 田浩. 迷因理论视域下的短视频文化——基于抖音的个案研究[J].新闻与写作, 2018(12): 32-39.

3. 刘国强, 张朋辉. 交互涵化与游戏范式: 前言文化批判视野下短视频对儿童影响的双重维度[J].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0, 35(02): 63-69.

4. 钱一然. 使用与知足视角下的病毒式流传研究——以“抖音APP”为例[J]. 科技经济导刊, 2018, 26(36): 194-195.

5.https://arcdigital.media/journalism-comes-for-teenage-trauma-and-triumph-on-tiktok-feec4d5d56aa

6.https://www.nytimes.com/2020/05/07/style/memers-are-taking-over-tiktok.html

7.https://sociable.co/social-media/teens-on-tiktok-do-the-benefits-outweigh-the-risks/


本文来自微信民众号:全媒派(ID:quanmeipai),作者:腾讯传媒,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版权保护: 本文由 原创,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allart.com.cn//html/2020/0813/2740.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