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民众号:L先生说(ID:lxianshengmia),作者:Lachel,原文题目:《人类的个性,逃不开党同伐异》,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近几年以来,不知道人人有没有感受到,网络上越来越充满戾气。无论哪个网站,只要打开谈论区,充斥在眼前的总是一片乌烟瘴气。
一言不合就“对线”,动不动一顶帽子扣已往,语言前先“站队”“找友军”,出口成脏,两句话必带“nmsl”……
有时刻你都市感应疑心。为什么这些人那么大火气?似乎看什么都不顺眼。为什么他们那么闲,整天泡在网上,不用上班,不用做作业吗?
许多人会把缘故原由归结为,我国网民文化程度偏低 —— 好比:最近的 CNNIC 第 45 次讲述:我国网民数目超9亿,七成月收入不足 5000 元,八成学历在专科以下。
这或许有一定原理。但实在,国际上,整体泛起出来的排外、盲目、戾气、感动,并没有比海内好若干。
好比:热心于公益和卫生事业的比尔盖茨,在一些网站上,已经被人骂成了筛子。这些征象,单单用“蠢”来注释吗?或许不止云云。
今天,我想跟你一起探讨,这背后可能存在的一些缘故原由。
有一句话叫做:人类的历史,就是斗争史。这句话固然太过绝对,但确实有一定原理。
从30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到5万年前智人打败尼安德特人,再到公元2020年,整个人类的进化史,一直都有一个主题:若何在强敌环伺的环境里更好地生计下去,繁衍壮大。
以是,一切基因的进化和演变,都市情不自禁地沿着一个偏向:若何才气更好地生计下去。而那些晦气于生计的特征,都市慢慢地被镌汰掉。
请记着这一点,这是一个很主要的条件。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大脑。
众所周知,大脑里有两个异常主要的部位,一个叫做杏仁核,一个叫做新皮层。杏仁核卖力对情绪的识别和影象,新皮层卖力庞大的理性思索。
当我们面临危急或威胁时,我们会感应热血上涌、心跳加速、全身发冷,整个人立刻进入高度的重要和兴奋状态,这就是杏仁核在起作用。
它通过对外界环境的识别,匹配到了相对应的“情绪影象”,并绕过新皮层,让我们的机体进入“战或逃”的状态。
像我们有时会看到一些令自己不快的言论,或听到一些逆耳的话,让自己以为“很不爽” —— 约莫就是这么一种状态。
这是确保我们能生计下来的本能。缘故原由很简朴:若是当你遇到危险,还要大脑慢吞吞地明白环境、下达指令的话,那这样的个体早就死掉了,没法把基因遗传下来。
但这一功效到了现代社会,却给我们造成了种种未便:在生涯极其厚实、庞大的环境刺激下,我们的杏仁核过于敏感,很容易发生应激反映,从而让我们受到情绪的驱动,做出种种感动、不理性的行为。
若何解决这个问题呢?谜底就是靠我们的新皮层。
新皮层和杏仁核是此消彼长的关系。缘故原由很简朴:由于大脑统一时间内只能处置一件事情。以是,一旦我们用新皮层去思索,来自杏仁核的信号就会被抑制,从而使得我们变得镇定。
然则,这里有一个问题:新皮层中最主要的前额叶皮层,也就是卖力调控注意力、作出设计、理性思索的部位,一直要等到25岁左右才发育完全。
这意味着什么呢?对于不到25岁的青少年而言,他们的大脑实在是不够完整的,天生就缺乏“控制能力”。以是,他们会更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更难控制自己的情绪。
因此,为什么青少年会更“热血”,更感动,更容易冒险,很大一部门缘故原由正在于此。(另一个缘故原由是:他们大脑中多巴胺的分泌量更兴旺,这使得他们更喜欢新鲜刺激)
你可能会问:那么,若何才气提高前额叶的发育水平呢?谜底是:履历和磨炼。
什么意思呢?简朴来说,你履历的事情越多,需要面临的庞大问题越多,需要绞尽脑汁去思索和应对的情境越多,前额叶皮层就会越蓬勃。
这种履历和磨炼,可以从两个渠道获得:一个是大量的阅读,另一个是大量的处事和人际交往。
为什么呢?由于这两者都需要集中大量的注意力去思索,而大脑是严酷恪守“用进废退”原则的。你用得越多的部门,神经元的链接就会越麋集、越厚实,从而整体上变得越蓬勃。
以是,下一次,若是你遇到蛮不讲理、只凭情绪行事而不动脑子的人,你也许就会知道:
对方的前额叶皮层也许不够蓬勃,要么年数很小,要么没读过太多书,没履历过太多事情,面临这个庞大的社会,很可能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应对,因此只能依附杏仁核去行动……
这么一想,有没有以为对方也挺可怜的,你应该同情他?
好啦,这段话是开顽笑的。
不外原理简直云云。我们在现代社会里的发展,每一天,都是在让我们脱节原始动物的本能,活得更像一个“人”。
这是心理层面。下面,我们来看看文化层面。基于杏仁核的情绪应答机制,会让我们在一样平常生涯中,最容易作出什么样的行为呢?
一个简朴的结论是:这些行为都有一个共同点:对“自我”的维护。这里的“自我”,有两个层面:小我和大我。
小我,是指对个体尊严、价值观、存在感的维护。用大白话来说就是:我要证实我是对的,你是错的。
而大我,是指对“我”所融入和归属的群体举行维护,也就是:我要证实“我们”是对的,“你们”是错的。
先讲小我。
经常有人问我:为什么许多人,总是会坚信自己的看法,哪怕把相反的证据摆在他眼前,他也不接受?
缘故原由很简朴:由于每个人在这个天下上生计,有一个最基本的需求,就是“稳固”的需求。
什么叫稳固呢?就是:我信赖一件事情,它已往是这样,未来也仍旧是这样。我信赖太阳天天会升起,薄暮落下,那么我会希望它明天、后天,每一天,都是这样。
否则,若是不这样的话,大脑就乱套了:它不知道该信赖什么,不信赖什么。昨天的信条,明天可能就不适用。那么也就意味着,每一天大脑都要破费伟大的精神,去重新认识和探索天下。这是大脑所无法接受的。
以是,大脑为了“拨乱反正”,会缔造出种种“扭曲现实”的方式,来最大化地维持自己的稳固。
一个最简朴的例子就是“认知失调”。当一种新认知和旧认知发生冲突的时刻,大脑就会陷入杂乱。为领会决这种杂乱,就必须使到这两种认知之间的冲突消解掉。那么,无非就是两条路,要么改变旧认知,要么改变新认知。
但问题在于:大脑会给予旧认知更高的权重。缘故原由很简朴:大脑会把旧认知看成“自己人”。对大脑来说,它就是“我”的一部门,我为什么要否认自己呢?
以是,大多数情形下,大脑会选择对新认知举行扭曲。那么,也就是两种方式:
要么,选择性地吸收对自己有利的新认知,无视掉晦气的新认知。这就叫做“证实私见”。
要么,把新认知朝着对自己有利的偏向明白,无论它是不是曲解。这就叫做“念头推理”。
因此,我经常说:最难题的是什么?就是对自我的推翻。那意味着,你要否认你自己的一部门。
在一个群体内里,当若干个个体聚合起来时,这种“小我”,就会上升成“大我”。天下上,任何一个文明,任何一个时期,任何一种意识形态,无论是倾向于团体主义,照样倾向于个人主义,背后都市有一种根深蒂固的特征:
维护“同类”,排挤“异类”。
为什么呢?这一点,仍然可以从漫长的进化史获得注释。
在原始时代,任何一个个体都是难以生计的。要存活下来,并保证基因的繁衍,唯一的方式就是抱团,结成部落。
而为了争取有限的资源,部落之间的冲突,就会成为一个常态。
因此,党同伐异的特征,就会印刻在我们的基因内里,一直保留到今天。那些不这样做的个体,都死掉了。
这种征象,就是社会心理学家 Henri Tajfel 所提出的“圈子效应”。他以为:人们天生会把其他人划分成“同类”(in-group)和“异类”(out-group),这种划分一旦完成,就必然会加倍维护同类,加倍排挤异类。
这种划分是怎么形成的呢?谜底是,完全随意。
好比:我们可能凭兴趣去划分,凭地域去划分,凭看法和态度去划分,凭是否统一个部门去划分,诸云云类,它是普遍存在的。
甚至,这种划分可能是不牢固的,会随着差别的场景而转变。
举个例子:公司里有一个跟你性格相似的人,你就很可能把他划分成“同类”。但过了几天,他揭晓了一些跟你相悖的看法,那么可能在你心目中,又会被划成“异类”。
Tajfel 做的一个实验给了我异常深刻的印象。他把一群儿童随机分成几组来做游戏,效果发现:哪怕这种分组完全是随机的,甚至并不涉及竞争,只是简朴分了一下,在这群不谙世事的儿童里,也会泛起一种征象:他们对同组的人更友好、更宽容,看待别组的人更苛刻。
(比较抚慰的地方是:年幼的儿童只“党同”,不“伐异”,只有岁数比较大的孩子才“伐异”。这也许说明晰:我们的基因深处,照样倾向于互助互利的)
这或许可以说明:许多时刻,当我们去评判一件事、一个人时,要完全跳出态度,做到客观理性,事实有多难了。
你会发现,上面讲的,实在是一个环环相扣的链条。写在我们基因内里的需求,是更好地生计下来。
为此,我们的感性被磨炼得异常敏感,经常绕过理性来自主行事。
基于这一点,为了维护“自我”的稳固性和一致性,我们会无视客观现实,费尽心思证实“我是对的”。而当这种小我聚合成“大我”,“我是对的”,就酿成了一种群体叙事:把一切话题,简朴粗暴地划分成“我们”和“你们”,区分出“友军”和“敌人”,是敌人的,不管他说什么,都要打垮。
在这种“斗争叙事”的语境下,许多人会有这么一种头脑:你说的话我不爱听,你就是敌人,那我就要搞垮你。
怎么搞垮?无非就是给你扣一个帽子,把你推到“民众”的对立面去,让你酿成民众的“异己”,用唾沫淹死你。
好比前阵时间,张文宏被媒体塑造成了一个英雄。厥后他揭晓了一些言论,说病人不要吃粥,要吃蛋和三明治,许多人就最先若何攻击他呢?崇洋媚外,全盘西化,背弃老祖宗。
不管你说了什么,也不管你说的对不对,只要我不爱听,帽子一扣,你就凭空矮了三分。
以是,一个很遗憾的事情是:现在网络上,似乎已经很少有能够理性交流的土壤了。任何一个稍稍有点争议的话题,一定会最先有人扣帽子:杠精,女拳,恨国党,小粉红……
就事论事,成了一个异常奢侈的器械。
尤其近几年,这种征象愈演愈烈。
一方面,网络的普及,使得许多人都有机遇可以接触到更多的信息。那么,也就更容易构建出一种“想象的共同体”。
什么意思呢?举个例子:一个人否决疫苗,他原本也许只能跟身边的同伙交流,维护这个看法。但现在他能上网。那么他上网一看,原来这么多的人否决疫苗,原来我们的同路人云云壮大,他就会油然而生一种“我们的同伴遍天下”的团体归属感。
至于那些支持疫苗的信息?不好意思,壮大的“证实私见”阀门,已经把它们所有屏障了。
在这种情形下,他就会越加坚定信仰“否决疫苗”主义。外界越强调“要打疫苗”,就反而会激起他们越强的反抗心,强化这个小群体内部的凝聚力。
什么,比尔盖茨支持疫苗?他一定是妖怪。打垮他!
另一方面,近几年全球经济的形势,使得许多人都积攒了不少情绪。这些情绪需要宣泄,那自然不能对“自我”宣泄,就只能理想“存在一个假想敌”了。
然后,把情绪附加到炮火上面,向着假想敌开炮。通过这种方式,来让自己加倍确信:我没错,一切都是别人的错。
以是,拿美国来说,总统大选的时刻,美国人最喜欢玩什么呢?把锅甩到对立面头上。好比:在共和党的语境里,为什么我们的社会一团糟,失业率攀升,治安下降,人人没钱?都是民主党那帮废物搞的!
同样,为什么特朗普要拿中国甩锅?由于,在难以应对海内的动荡和杂乱的局势下,怎么样才气提升人人的凝聚力,转移人人的怒火?固然就是把目的转向外部了。
领会历史的同伙会知道,希特勒是若何蛊惑人心的?很大程度上靠的是他的演讲能力:亲爱的子民们,是谁害到你们穷困潦倒的?是那些奴役我们的法国人和英国人!你们没有错,错的是天下!
以是,有一种说法,说现在全球都在右转,都在转向守旧和封锁。不无原理。
在这种潮水下,我想跟人人说的是:不要放弃对理性的追求。
若是说感性是使到我们更靠近“自然”的原初动力,那理性,就是这种动力的缰绳。
追求理性,不是说凡事都要客观中立,不是说要让自己酿成机器人,不是说要把一切事物冷冰冰地量化、权衡利益,而是:让我们的心智,发展得更完善、更周全,能够抵制我们本能内里,对现实的扭曲。
我们的祖先用了这么多年去进化,去缔造文明,不是为了让我们活得跟他们一样的。多阅读,多自动探索,多深度思索,不要满足于外界推送给我们、挑拨情绪的浅陋内容和夸张资讯。
多思索事物的多面性,而不是满足于给事物贴标签,二元对立地、非黑即白地看待问题。经常审阅和思索自己的局限性,永远抱持“我不可能一直都是对的”,让自己有一个警醒。
不要诛心,不要单纯用态度去看问题、看别人,就事论事,只管抽离自己的看法和情绪。在追求知识的基础上,更要追求“智识” —— 亦即拓展思维和视野,驾驭、运用知识的能力。
这个天下还会好吗?会继续走向全球化,相互融合吗?没人知道。但我们可以在潮水内里,逆浪而行,完善自身。进而影响身边的人,再影响更多的人。
正是由于我们信赖理性的气力,我们才气坚信,人类这个文明,能够进一步发展下去。万物之中,希望最美。
闲聊时刻 :
1. 可能有人会问:既然杏仁核经常带给我们未便,那能不能把它切掉呢?
固然是不行的。
有一个实例:有位病人由于意外导致杏仁核受损,手术后发现,她失去了“恐惧”的情绪。无论遇到何等危险的情形(好比站在门庭若市的大路上),她都感受不到恐惧。
可想而知,这在现代社会里会有多危险。我们照样要好好指导大脑,不要这么简朴粗暴。
2. 最难题的就是对自我的推翻。那意味着,你要否认你自己的一部门。
然则,没有人是能够永远准确的。若何能够只管不被外界推翻?谜底就是,多去自己推翻自己。(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
本文来自微信民众号:L先生说(ID:lxianshengmia),作者:Lachel
版权保护: 本文由 原创,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allart.com.cn//html/2020/0502/16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