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经微信民众号“星球科学谈论”授权转载,作者:云舞空城,视觉设计:陈睿婷,图片编辑:谢禹涵。星球科学谈论,星球研究所旗下品牌,科学、探索、好奇。
当最后一根钻杆从冰层里取出时,科学家们也不知道,自己将要开启一个怎样的“时间胶囊”。2015年9月,中美俄意秘五国科学家集结昆仑山古里雅冰川,这是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与美国俄亥俄州里大学配合开展的一次综合科考流动,目的是通过钻取深部冰芯研究种种古代环境特征[1-3]。
古里雅冰川的一条冰舌 | 古里雅冰川位于新疆与西藏交界处的西昆仑山,其末尾底部冰层岁数可达7.4万年[4]。这一数据与此前对古里雅冰芯的测年数据存在较大收支,仍需更多研究。摄影师@李久乐
冰川是古代降雪落到地面后无法融化、逐渐堆积压实形成的冰体。从蓬松的积雪转变为冰的历程里,也会将一些空气、落尘和外面的种种物质冻结起来[5]。随着冰川越积越厚,它便成为保留古代大气和冰面物质的“时间胶囊”。
阿拉斯加航特山(Mt. Hunter)冰川取出的一段冰芯 | 褐色位置是混杂了泥沙和灰尘的冰体,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图源@NOAA Climate.gov
科学家在制止外界污染的前提下融化冰体,就可以推开领会已往的窗户。近几年,人们逐渐宣布了一些对2015年冰芯取得的新熟悉,其中一项便于今年1月7日宣布在BioRxiv论文预印本网站。研究者在严酷消毒的环境下,从距今520~15000年局限内的冰芯里星散出了较厚实的微生物,包罗18种细菌和33种病毒,其中29种病毒是人类之前从未遇见过的种类[6]。
古里雅冰川内发现的病毒种类统计图 | 发现的33种病毒里,有4种为已分类(指做过基因测序)病毒。29种未分类病毒中,2种具有亲缘关系能够聚类成病毒簇,其余27种为单独种群。制图@陈睿婷|星球科学谈论
在这个春天,人们由于新型冠状病毒而格外主要,“未知古老病毒”这几个字眼很容易挑动人们的神经。人们会忧郁这些病毒是否危险,会不会对人发生危害,这样的征象是否罕有,是否意味着什么恐怖的事情。
以是,我们真的需要忧郁吗?说实话,实在不太需要。
冰川里有许多微生物
在人类眼中,冰川往往意味着严寒、生计环境恶劣、缺少生气……除了壮美之外,似乎都是一些不太好的词汇。冰川的天下里缺少宏观植物,散落的泥沙石块也无法喂饱动物。纵然是在南北南北极,企鹅和北极熊等动物现实上依托海洋生计,辽阔冰原仅仅是它们落脚和休憩的场所。
在山地冰川,这种荒芜感被陪衬得加倍强烈,纵然偶然有动物经由,那也是急忙往复。纵然是末尾已经下降到林木线以下的四川贡嘎山海螺沟冰川,冰体外面同样了无生气。
但眼见纷歧定为实。在天下各地,研究者都曾经在冰川外面提取到厚实的微生物,包罗藻类、真菌、细菌、古菌、放线菌和病毒[7-9]。它们有着对低温环境和强紫外线的超强耐受力,在冰雪的天下里写下各自的传奇。
例如近期一些报道提到,一种叫做雪藻(Chlamydomonas nivalis)的微生物正在南极冰原蓬勃生长,它们群集成片,将冰雪染上血一样平常的颜色。这是一种单细胞绿藻类植物,普遍漫衍在南北南北极冰盖和其他的高山冰雪区,在阿拉斯加的群山里、阿尔卑斯山脉的冰川上、青藏高原的腹地中、甚至终年积雪的富士山顶都有漫衍。每当夏日到来,雪藻会呈现出显著的红-粉红色,而到了秋末至早春,又会转变为淡淡的绿色[7]。
雪藻这样的微观植物为一个重大的冰冻圈生态系统提供了物质保障,光合作用维系着一个十分活跃的微生物天下,其生物繁盛度远超你的想象。风也辅助维持着这个生态系统,不仅为冰面带来灰尘和有机物,给微生物添加微量元素和意外的“零食”[8],还能辅助这些微生物乘风而去,跨越群山的阻隔扎根四方[9]。
除了藻类,人们在南北极的地表、冰层和湖泊中也检出了其他微生物,例如病毒。在南极的季节性湖泊Limnopolar湖中,湖水中便充斥着林林总总的病毒,以多种噬菌体为主[10]。
南极Limnopolar湖中检出的多种病毒 | 为电子显微镜下照片,其中上排为差别类型的噬菌体病毒。图源@文献[10]
细菌和真菌等细胞微生物消耗着藻类制造的有机物,而病毒又把种种细胞微生物作为“挟制目的”,一旦抓住机遇便疯狂入侵,挟制细胞功效疯狂复制。被杀死的细胞生物则归于灰尘,将养分送还自然。生计与殒命,合成与剖析,就在这些不起眼的冰冻圈微生物之间周而复始。
重大的微生物基数,使它们有机遇被冰雪埋藏,隐藏在冰下的天下里,而且依附优异的顺应性,存活很长时间。
在阿尔卑斯山,人们在“冰人奥茨”遗留下的草鞋里发现了2种真菌和1种放线菌,有看法以为,这些微生物可以清扫后期污染,是存活了5300年的古老微生物[11-12]。冰人奥茨被发现时有一半躯体暴露在冰雪之上,人们以为他原先死在更高的山顶,被冰雪掩埋后才随着冰川运动到发现地址。
阿尔卑斯山“冰人奥茨(Ötzi)”的发现现场 | 1991年,登山者在阿尔卑斯山南坡3200多米处发现了一具距今5300多年的男性遗体木乃伊,即为赫赫有名的“冰人奥茨”。图源@South Tyrol 考古博物馆 / www.iceman.it
在北极的格陵兰岛,人们从冰龄为14万年的冰芯里发现了属于番茄-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13],被视为从远方吹到格陵兰的病毒。
在南极,科学家们在著名的Vostok湖上方钻井,取出了长达3623米(底部冰龄42万年)的冰芯。在冰芯的1500~2750米(冰龄2.4万~11万年)处检测出大量细胞微生物及病毒样颗粒,而冰芯底部蕴含的微生物,也被视为Vostok湖水中存在微生物生态系统的证据[6,14]。
南极Vostok湖增生冰体内的微生物漫衍示意图 | 图面空间有限,仅翻译了主要信息。图源@IDEO / 哥伦比亚大学
虽然这些包罗病毒在内的微生物被封存在古老的冰层里,但有趣的是,这些病毒现实上离我们并不遥远——由于古老的冰层,实在挺常见的。
冰川微生物从未曾远离
在伟大重量的拖拽下,冰体会以肉眼可见的速率流动。全球冰川特征差别,流速有快有慢。在降水量小的祁连山脚下,七一冰川在2013年测得平均流速为每年7米,最快的部位能到达12米[15],是运动不活跃的大陆性冰川。而文章开头提到的海螺沟冰川是加倍活跃的海洋性冰川,降水量大,冰雪积累快,流动速率可到达天天0.3米~2米[16],是前者的数百倍。
这也是人们将冰川称作“川”的缘故原由:川者,河也。古老的冰体以这样的方式实现新陈代谢,从冰川上游流向末尾。
新西兰南岛Franz Josef冰川流动的延时视频 | 该冰川为冰雪积累很快的海洋性冰川,流动速率快;拍摄时间为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泉源@Brian Anderson / 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
冰川一边积累一边流动。理论上,岁数古老的冰块通常出现在冰川底部,它们中的一部分会残留在冰川底层,多数会随着冰川的流动去向冰川前端[4]。随着海拔降低,温度随之升高,古老的冰川前端会逐渐进入温暖的区域,最终融化。
冰川纵向剖面的岁数漫衍示意图 | 理论上,最古老的冰往往漫衍在冰川底部或者末尾,但冰川末尾的冰体高度破碎,年月往往对照杂乱,远比示意图中的模子庞大。制图@陈睿婷|星球科学谈论
以古里雅冰川为例,人们在冰舌边缘的底部采集样品,测得冰体岁数局限为距今1.5万~7.4万年[4]。只管这一数据比以往通过冰芯获取的数据低一个数目级,解释人们需要对该冰川举行更多的测年研究,但也足以说明,古老的冰川冰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古里雅冰川前端的冰崖 | 在古里雅冰川数个冰舌的前端,人们在距离冰崖不远处挖洞采样,测到了1.5万~7.4万年的冰龄数据。注重冰崖的重大规模和庞大的冰层征象。摄影师@李久乐
若从冰层形成的角度思量,冰川也像是个“时光机械”。以七一冰川为例,它全长仅有3000米左右,一块冰从形成于最高处到流动至最低处,需要花费四百多年的时间。理论上,我们也许可以在这条冰川的末尾或者底部的某处,寻找到明代降下的“雪花”和埋藏于那时的微生物——若是它们还在世。若是不是由于现代全球变暖加速了冰川的流动和消融退却,这个时间实在可以更长。
祁连山七一冰川 | 冰川并不是静态的存在,而应视作古老与现代频仍相遇的地址。摄影师@傅鼎
古往今来,不知有若干微生物,在被冰封了或长或短的时间后,便重新加入融水,流淌在冰川末尾的冰碛物间,涌进遥远的江河湖海,成为地球生态永不停歇的一环。而它们的后裔更是始终在冰川外面连续演化,随时都市加入融水,与人相伴相生。
那些生涯在冰川脚下的人们,也早已在漫长的历史进程里,逐渐顺应了这些微生物。若是真的存在毒性极强的病原体,人们也早就无法靠近这些冰川了。
南北极冰盖的情形略有差别。虽然冰盖也存在从中心向周围、从高处向低处的徐徐流动,使冰盖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持新老冰层的“代谢”,但由于冰盖厚度伟大且年月久远,在它由小变大、由薄变厚的生长历程中,局限较小的古代冰盖被完全笼罩,成为被深埋数千米冰层下的“时间胶囊”。
格陵兰岛冰盖剖面的年月漫衍图 | 通过特殊的雷达波探测数据和现实钻取的冰芯资料,现在已经可以对巨厚冰盖的内部情形举行探索了,一些更古老的小局限冰盖被年轻的大冰盖笼罩起来,成为“时间胶囊”。图源@NASA,引自文献[17]
然则,数千米厚的冰层不会一夜之间融化,这一历程会连续成百上千年。在这些冰盖像“剥洋葱”一样平常徐徐由外向内融化时,自然界和人类仍然有漫长的时间来举行顺应。
从另一个角度,病毒是天下上数目和种类均最多的生物,自然界的病毒种类预计跨越百万种。海洋则是地球上最大的病毒库,种类预计跨越20万种[18-19],其中绝大多数以种种细菌和真菌为猎杀工具。相比之下,住手2018年,ICTV宣布的第九版《病毒分类》中,人类仅仅识别出5500余种病毒[20],并对其中2000余种举行过基因测序剖析[21, 6],其中能够熏染人体的,仅有200余种[22]。
海洋里充满了我们知之甚少的病毒、细菌和其他微生物,但这也基本不影响人们去热情拥抱海洋——千百年来的实践早已告诉人们,下海游泳最大的风险是溺水和遭遇危险海洋动物,而不是被奇奇怪怪的微生物熏染——虽然也有少数不幸的例子。
我们生涯在病毒的“海洋”里,而且对它们领会不多。它们与其他细胞生物日夜厮杀,土地、江河、海洋、冰雪和我们的身体都是战场。但这一点也不令人感应忧郁,由于病毒本就占有着生态系统的主要一环:病毒通过专一地杀死特定微生物,能够有用控制特定微生物的种群规模,将营养物质从微生物体内释放,保持着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固。
这种针对特定宿主的专一性,意味着自然界绝大多数病毒不会熏染人类,甚至可以被用于辅助人类祛除引起熏染的特定微生物。早在1919年,一些先驱者就将特定噬菌体注射进人体治疗细菌性痢疾,并取得成功[23]。在抗生素越发滥用、细菌抗药性越来越强的现代,噬菌体疗法或许能为人类指引一条治疗细菌熏染的全新门路。
从这个角度来说,从自然界里识别出越来越多的全新病毒,不仅也许率对人体无害,甚至另有潜在的科学价值和医疗价值,未尝不能够为我所用。
在领会这些事实以后,我们就会发现,来自古里雅冰川深处的29种古老的未知病毒,实在基本不值一提,甚至另有可能是一个好消息。
这个天下就是这么巧妙,不是吗?
真正需要忧郁的是什么?
让古生物学家和病毒学家们去费心远古病毒的事吧,它们和普通人确实扯不上什么关系。比起这一点点未知病毒,冰川和冰盖的过快消融才是人们更应该关注的问题。
它关乎海平面上升,关乎冰川融化发生的洪水和冰崩堰塞湖,关乎冰川融水河流两岸的生计,关乎冻土融化释放出更多甲烷,甚至还关乎扰乱极地涡旋、寒潮频率和强度,关乎更热的夏天和更频仍的气象灾难。
美国阿拉斯加Muir冰川的退缩前后对比图 | Muir冰川发生的事情,只是全天下冰冻圈快速消融的缩影。图源@NASA
但在所有这些之外,全球变暖也正在影响着万千生灵的生命节奏,甚至可能也包罗病毒。长久以来,气候转变与致病病毒和特定疾病的流传是否有关、有多大关系、有哪些证据等问题,一直是科学家们讨论的热门。只管尚存争议,也缺少足够的证据,但一些研究正在向我们昭示出不太乐观的远景[24-26]。
在天下各地,变暖导致大批候鸟的栖息地环境发生快速改变,从而引起迁徙行为发生改变,有机遇沾染和流传更多人禽共染病毒(如多种禽流感),并让现有共染病毒的流传局限变大[27-28]。
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洪水频发和多雨天气,让湖沼的数目和局限扩大,为蚊虫滋生创造条件,大大增添流传虫媒病毒的隐患。在我国南方,近年来登革热的发病便呈回升趋势[28];在南美洲,寨卡病毒也因蚊子数目剧增而严重扩散[29]。
在这个被全球变暖扰乱的“病毒天下”里,人和动物共染的病毒加倍值得引起重视,繁重的现实正在身边发生,用鲜血换来的教训必须吸取。作为个体,我们似乎没法制止全球变暖对动物病毒的流传发生潜在影响,但至少可以学会善待正在发生转变的野生动物。
捍卫野生动物的生计权力,制止食用野生动物,削减使用非必要的野生动物制品,从泉源杜绝病从口入。
与野生动物保持适当距离,削减与野生动物不必要的接触,尽可能切断共染病毒从动物间流传向人世流传转变的渠道。
守护人类与野生动物配合的家园,将生态珍爱的理念落实到一样平常生发生涯中,住手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肆意占用和损坏,珍爱好野生动物的生计空间,就是防止野生动物侵入人类栖息地的最好设施。
若是另有什么是人类能做到的,即是改变生涯习惯,从一样平常生涯里削减对自然环境的打击。个体的气力虽然微不足道的,但亿万个体汇成的洪流却能无坚不摧。
从节约一点能源,少购置一个塑料袋,控制一些不必要的消费欲望最先;
从一样平常生涯的每一个细节中,削减点点滴滴的碳排放最先;
并让它最终去改变这个天下,换回人类天下和野性天下的安宁。
参考文献
[1] 吉福增. 古里雅冰川科考队今日钻取冰芯. 中国西藏新闻网, 2015-09-23. (http://xz.people.com.cn/n/2015/0923/c138901-26495041.html)
[2] CCTV. 问鼎昆仑科考记:“冰川敢死队”钻取最老冰芯. 央视网, 2015-12-02. (http://tv.cctv.com/2015/12/02/VIDE1449054117568680.shtml)
[3]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古里雅科学考察专题报道. 2015. (http://www.itpcas.ac.cn/kxcb/kekao/guliya/)
[4] Tian L, Ritterbusch F, Gu J Q, et al. 81Kr dating at the Guliya ice cap, Tibetan Plateau[J].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2019, 46(12): 6636-6643.
[5] 谢自楚, 刘潮海. 冰川学导论[M]. 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2010
[6] Zhong Z P, Solonenko N E, Li Y F, et al. Glacier ice archives fifteen-thousand-year-old viruses[J]. bioRxiv, 2020.
[7] 耿予欢, 魏东, 李国基. 极地雪藻的研究希望与远景剖析4[J]. 现代食品科技, 2006(03):250-253.
[8] 张淑红, 侯书贵, 秦大河. 青藏高原冰川雪冰微生物研究希望[J].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07, 13(04):592-596.
[9] 李明源, 陈芸. 冰川微生物菌群漫衍及多样性研究手艺希望[J]. 生命科学研究, 2016, 19(04).
[10] Rastrojo A, Alcamí A. Viruses in polar lake and soil ecosystems[M]//Advances in virus research. Academic Press, 2018, 101: 39-54.
[11] 张晓君, 姚檀栋, 马晓军. 极地深层冰川微生物研究的现状与意义[J]. 极地研究, 2000, 12(4):269-274.
[12] Haselwandter K, Ebner M R. Further evidence in support of the authenticity of microorganisms believed to have survived for 5300 years[J]. FEMS microbiology letters, 1994, 120(1-2): 11-12.
[13] Castello J D, Rogers S O, Starmer W T, et al. Detection of tomato mosaic tobamovirus RNA in ancient glacial ice[J]. Polar Biology, 1999, 22(3): 207-212.
[14] Karl D M, Bird D F, Björkman K, et al. Microorganisms in the accreted ice of Lake Vostok, Antarctica[J]. Science, 1999, 286(5447): 2144-2147.
[15] 王坤, 井哲帆, 吴玉伟, et al. 祁连山七一冰川外面运动特征最新观察研究%Latest survey and study of surface flow features of the Qiyi Glacier in the Qilian Mountains[J]. 冰川冻土, 2014, 036(003):537-545.
[16] 刘国祥, 张波, 张瑞, et al. 团结卫星SAR和地基SAR的海螺沟冰川动态转变及次生滑坡灾难监测%Monitoring Dynamics of Hailuogou Glacier and the Secondary Landslide Disasters Based on Combination of Satellite SAR and Ground-Based SAR[J].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19, 044(007):980-995.
[17] NASA. Greenland Ice Sheet Stratigraphy. 2015-01-23. (https://svs.gsfc.nasa.gov/4249)
[18] 李升康, 李传标. 海洋病毒在海洋微生物群落及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研究希望[J]. 海洋科学, 2013(03):119-123.
[19] Gregory A C, Zayed A A, Conceição-Neto N, et al. Marine DNA viral macro-and microdiversity from pole to pole[J]. Cell, 2019, 177(5): 1109-1123. e14.
[20] ICTV. ICTV Master Species List 2018b.v2. (https://talk.ictvonline.org/files/master-species-lists/m/msl/8266)
[21] Virus taxonomy: ninth report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Taxonomy of Viruses[M]. Elsevier, 2011.
[22] Woolhouse M, Scott F, Hudson Z, et al. Human viruses: discovery and emergence[J].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 2012, 367(1604): 2864-2871.
[23] 韩丽丽, 贺纪正. 病毒生态学研究希望 [J]. 生态学报, 2016(16):4988-4996,共9页.
[24] Zell R, Krumbholz A, Wutzler P. Impact of global warming on viral diseases: what is the evidence?[J]. Current Opinion in Biotechnology, 2008, 19(6): 652-660.
[25] 李凯年. WCS以为气候转变促进动物流行症的发生与流传[J]. 中国动物保健, 2009(1):121-121.
[26] Vandegrift K J, Sokolow S H, Daszak P, et al. Ecology of avian influenza viruses in a changing world[J]. 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2010, 1195: 113.
[27] 田怀玉. 气候转变是否会改变野鸟H5N1禽流感暴发风险[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14, 000(012):1067-1067.
[28] 谢晖, 周红宁, 杨亚明. 我国登革热主要前言埃及伊蚊的研究希望[J]. 中国前言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1, 22(2):194-197.
[29] Yang Y T, Sarfaty M. Zika virus: A call to action for physicians in the era of climate change[J]. 2016.
本文经微信民众号“星球科学谈论”授权转载,作者:云舞空城,视觉设计:陈睿婷,图片编辑:谢禹涵。星球科学谈论,星球研究所旗下品牌,科学、探索、好奇
版权保护: 本文由 原创,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allart.com.cn//html/2020/0306/11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