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华宇总代理 > 正文 正文

华宇最高待遇_来聊聊我和太太若何渡过产后抑郁

本文来自微信民众号:Dr昕理学(ID:PKUPsyXin),作者:白鹿、张昕(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前两天国家卫健委将孕产期抑郁症筛查纳入了通例孕检。这是好事,说明产前/产后抑郁越来越受社会重视了。


正好也有读者提问:“叨叨昕,能不能写一写那些产后抑郁妈妈的心理问题?我感受许多年轻人太容易被一些类似的极端故事左右了头脑,好多人因此很畏惧生孩子。”


作为一个准二胎奶爸,我今天也来聊一聊这个话题,有心理学方面的科普,也有我自己作为“过来人”的履历。


同时被忽视和妖魔化的观点


关于“产抑郁”,许多人也问过我“这个观点是不是被太过解读了”。我的回覆是“没有”,大部门人对于“产后抑郁”的认知仍然是不足的,对此领会较多的可能只是一些孕产妇而已。许多尊长,甚至孕产妇的丈夫、亲人还会以为产后抑郁是“找茬儿”或者是“矫情”,而不领会这是由于产后激素在短期内急剧转变 生涯短期内伟大改变导致的,和产妇的“脾性”没有多大关系。


然则呢,产后抑郁也没有一些年轻人想象中那么恐怖,究竟许多人对产后抑郁的领会都来自新闻报道——然而能够上新闻的,一定都是产后抑郁中症状相当严重、导致了极端结果的(好比危险婴儿、自杀自残等)


首先,产后抑郁并不像一些人想象中那样高发(以为只要生了孩子就一定会发生),最新数据显示其发病率在10%左右;其次,在发病的人群中,约莫80%以上为轻症,若是辅以努力的心理咨询或是治疗,往往可在1~6个月内自行缓解,一样平常不会对正常生涯造成太大影响。但若是是重症,那就一定要实时就诊,以制止悲剧的发生。


以是我感受到的现状是,一方面,大多数人对于产后抑郁症的熟悉不足,不懂判断、不会调治;另一方面,又有不少人在一知半解的情形下将其妖魔化,对其发生了过于恐惧的心理。以是呢,我们应该在战略上藐视它,然则在战术上要充实重视它。


我们首先要学会判断,产后抑郁的典型症状是什么


首先,产后抑郁的临床特征与抑郁症一样,都伴随着长时间的心境降低、快感缺失、郁郁寡欢、易怒易悲易流泪、社交削减、自我价值感降低、生涯无意义感加重、失眠或疲倦、食欲性欲减退、体重降低,严重者甚至有攻击、自残或自杀的倾向。若是上述症状泛起跨越1个月,那很有可能就是产后抑郁了。


然而,与其他抑郁差别的是,产后抑郁往往又与“生产”和“育儿”这件事情息息相关,以是又具备一些特有的特征。


一种情形是,产妇过于忧郁婴儿的养育情形,太过焦虑婴儿的康健、发育和发展状态,总以为自己照顾欠好婴儿,因而发生强烈的自罪自责感,以为“我无法做个好妈妈”。


另一种情形是,产妇过于忧郁婴儿对自己原有生涯轨迹的影响,忧郁自己的事业、睡眠、经济状态、娱乐、外交、身体、夫妻关系都市受到负面影响,自我评价降低,有的会不情愿喂养婴儿,甚至不愿意看到婴儿,更有甚者会自卑过甚,以为“我的人生已经被孩子毁了”。


一点履历之谈


当初鹿sama坐月子的时刻,就是典型的第一种情形。在度过了最初的迎接新生命的喜悦之后,她大概在产后一周最先,突然天天以泪洗面(情绪降低),茶饭不思(食欲减退),夜不能寐(失眠)


我问她怎么了,有什么烦恼可以说出来,人人一起想办法解决。她说:“自己没有什么现实的烦恼,但我看着孩子这幺小,突然畏惧我无法给他好的照顾。这个天下这么危险,而他这么弱小,我为什么擅作主张带他来到这个世上?”她的这种心理,在看了一些儿童危险案的新闻之后更为严重,经常说:“若是他受到任何危险,那我就是有罪。”(自罪心理)


家里亲人以为她想太多了,“是不是闲的”。但我以为,她这有点像是产后抑郁了,除了心理症状之外,她还泛起了强烈的自责自罪感,而这种自我低评价,正是来自对养育婴儿这件事情的太过焦虑。


一样平常来说要确诊产后抑郁,常用的就是爱丁堡孕产期抑郁量表(EPDS),其判断尺度为得分≥10分为产后抑郁症患者(同时,<13分为轻症,≥13分为重症)。那时鹿sama并没有做这个考试,因此我并不能很好判断她是产后抑郁还仅仅是抑郁状态。但我照样制订了一系列设计,开启了“战抑”模式,在此分享给正在履历(或是疑似履历)产后抑郁的读者(不严重的产后抑郁妈妈,可以实验一下自我调治)


一、纠正产妇的错误认知,扭转她对负面因素的不合理强调。


凭据我多年的相关履历,一样平常来我这里咨询“某某事宜会不会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的怙恃,往往异常顾及孩子的感受,反而是这种怙恃,不会给孩子留下什么心理阴影;忧郁自己照顾欠好孩子的妈妈,往往对孩子异常上心,恰恰能给孩子很好的照料。在我们所看到的儿童危险新闻中,固然有一部门是运气欠好,但这些属于小概率事宜,更大比例的是怙恃疏于照顾。以是新手妈妈要告诉自己,我们只需尽好自己的义务,剩下的就交给运气。


而至于另一种情形的新手妈妈(以为人生被孩子的出生给毁了的)。同样也是要纠正不合理认知——度过了一最先的手忙脚乱之后,绝大多数人都可以找到方式让生涯重回正轨,我照样原来的职场精英/敢闯敢做的自由灵魂/老公和怙恃的小仙女。


固然,这一切离不开社会支持,这内里需要父亲意识到自己的责任,配合介入到婴儿养育的过程中来。可以说,父亲除了不能亲自母乳喂养,其他的所有事情都完全可以负担起责任来——给宝宝沐浴、换尿不湿、哄睡、喂辅食等等。一方面让妻子从养育孩子的家务中解放出来,有时间出去和同伙聚会、去游泳健身、去见主要客户;另一方面,也削减了老人协助带孩子所发生的代际矛盾、婆媳矛盾等等。多了社交,少了家庭矛盾,产妇的心情自然会变好,产妇心情变好,最大的受益者就是丈夫和孩子。


万万不要以为带孩子就是妈妈一个人的事情,若是妈妈一个人掉在带孩子的漩涡中挣扎,怎么可能兼顾回到原来的生涯轨迹呢?


也不要以为有外婆/奶奶/月嫂协助就不用爸爸介入了。丈夫配合负担育儿责任,是增进夫妻感情,抚慰妻子情绪的最主要方式。丈夫的作用,是外婆/奶奶/月嫂等任何人都替换不了的。


二、饮食 运动 晒太阳疗法。


这一套方式我应该提到过许多次。面临不严重的抑郁发作,人人可以实验着服用维生素B、维生素D、或者喝点热巧克力,以及适当的运动流汗、晒太阳来改善多巴胺的排泄。鹿sama那时就是天天一颗维B 维D 一杯热巧,再做一些瑜伽、正念冥想(实事求是,月子里不要举行太高难度、太猛烈的运动)


另外,坐月子时代,产妇不能出门,晒不到太阳,也容易让抑郁症状加重。鹿sama生产时正值盛夏,天天都是晴好的大太阳天,不外家中尊长恪守月子礼貌,不能出门,不能开窗受风,我眼睁睁看着那白花花的太阳她不能晒,真是暴殄天物啊!以是,在她产后两周之后,我会在天天中午趁着尊长睡着后,带她“偷渡”出去散步晒太阳。(关于这一点,每个人要凭据自身情形实事求是,万万不要盲目效仿!鹿sama产后当天就已经能下地走动,三天后就已经行动如风,加上她自己体质偏热不怕冷,炎天也不像秋冬容易着凉,以是她这么做了没事。但若是是体质寒凉、虚弱、怕冷怕风的产妇,照样乖乖在家休养吧。要晒太阳,就在室内靠窗靠阳台的地方晒一晒。)


三、转移注意力,找回意义感。


绝大多数产妇在产后,都市有一段较长时间的产假,在这个阶段也不出去事情,也没有娱乐社交。产妇除了喂奶就是带孩子,除了带孩子照样喂奶,很容易由于社交阻隔、育儿冲突、家庭矛盾而加重妙想天开,甚至发生人生无望、在世没意义的感受。


以是,有这种情形的产妇可以找一件事情最先系统性地完成,天天充实起来,把注意力从喂奶、婴儿身上转移开去,就不容易钻牛角尖。


那时我的岳怙恃提出让鹿sama去考驾照,月子里她就最先温习理论科目,出了月子就去驾校练车,最终在产假竣事前考到了驾照,而且用这个驾照摇到了新能源车的车牌号。现在北京上新能源车牌号都要排队排上好几年了,以是这件事情让她很喜悦,以为产假没有疏弃,不仅自己学习了新技能,还为家庭做了孝敬,自我价值感和自我一定感蹭蹭上升。


以是我以为,闲不住的小伙伴们,行使产假这段时间考个证书、考个驾照、在线学个课程、写本书、练练字、练个马甲线、人鱼线,都是不错的选择。(固然,愿意休息的小伙伴也不用委曲自己一定要去干嘛,就完全放空、悠哉游哉也是应该的。)


四、“骂醒”疗法。


当鹿sama有时最先钻牛角尖了,岳母就会说“我看我是让你日子太好过了!赶快滚过来帮我摘菜!”这么一当头棒喝,鹿sama就会欠好意思地笑了,然后屁颠颠地去帮她妈妈做家务。


这种“骂醒”的方式,实在也是一种认知行为疗法(CBT),原理和宗旨也是扭转你的错误认知。但差别之处是,大部门认知行为疗法都是谆谆教导,好说好道的。而“骂醒”可以算是一种当头棒喝,用一种较强的冲击力,让你从牛角尖里钻出来,回到现实的地面。(有一点类似心理咨询中的“棒喝”疗法,但区别是心理咨询师不能骂你……)


固然,此法剑走偏锋,使用需谨慎。其要注意,此法婆婆切不可用!丈夫切不可用!母女关系没那么亲密的,也慎用。此法较为适用于关系较亲密的母女、闺蜜之间。


上述的几种方式,可能对于抑郁状态(或是部门轻症患者)有一定的作用,一样平常经由一段时间的自我调治,产妇生涯都可以回到正轨。然则若是是症状较严重的产后抑郁,好比说泛起了危险婴儿、自残自伤、想抱着婴儿一起自杀等情形的患者,请务必去专业机构求助专业的心理医生或精神科专家,凭据医嘱使用抗抑郁药物、激素治疗、物理治疗等。也请产妇的家人们多加体贴、学会甄别,遇到类似情形引起足够的重视,及早干预,以免小病拖成大病,造成悲剧。


固然,每个产妇的情形都各有差别,我所总结的也是我自己履历过的履历。若是有其他情形的产妇有差别的“战抑”履历,也可以分享出来给困扰其中的妈妈们参考。


最后,祝愿新手妈妈们都能好好享受这一段和宝宝相处最亲密的时光。    


本文来自微信民众号:Dr昕理学(ID:PKUPsyXin),作者:白鹿、张昕(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              

版权保护: 本文由 原创,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allart.com.cn//cms/2020/0922/3300.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