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华宇总代理 > 正文 正文

华宇手机注册网址_脸色包遇上涂鸦,结出了怎样

本文来自微信民众号:全媒派(ID:quanmeipai),作者:腾讯传媒,原文题目:《若干在网上冲浪的年轻人,掉进了涂鸦脸色包的生产车间》,题图来自:《中餐厅 第三季》截图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最先,脸色包成了我们网络社交中不可或缺的一部门。而且,由于不满足于APP里提供的现成脸色包,越来越多的人最先自制——通过对一些视觉元素的二次加工,完成自己对某种情绪、征象的表达或再现。


于是,一些被电视台循环播放的影视剧、经典电影或真人秀节目中的片断,以及通俗人生涯中的场景,都成为了人人“涂鸦”的工具。那么,这种能实现病毒式流传的脸色包,有着怎样的特殊吸引力?


本期全媒派溯源涂鸦文化,剖析涂鸦脸色包的创作、表达形式、交流功效以及使用和流传背后的文化意涵。



从陌头到网络,从涂鸦墙壁到涂鸦脸色包


涂鸦兴起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曼哈顿黑人社区,当地黑人通过在陌头墙体上涂绘的方式表达自己对那时社会征象的不满。之后这一形式风靡至欧洲的柏林、巴黎等都会,涂鸦逐渐演变成为自我展示的一种符号。因此,在降生之初,涂鸦作为社会文化的表达形式之一,被赋予了“抵制” “作乱”等精神意涵。


到今天,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与生长,涂鸦从建筑物、画布等物理载体上被扩展到网络空间里,网络技术为涂鸦者提供了新的绘制工具,而论坛、通讯软件、社交媒体等平台则成为了网络涂鸦生产和流传的新场所。


网络涂鸦的形式包罗文字涂鸦和图像涂鸦。学者杜丹(2014)以为,网络文字涂鸦特指小我私家运用新媒体工具对热点新闻或社会征象举行符号化解读的文字涂鸦形式,主要在网络上举行流传。例如,2016年某歌手组合在一档音乐节目中获得冠军,部门观众对此效果感应不满,对组合名称举行了涂鸦创作,以表达取笑。


而网络图像涂鸦则包罗绘制图案、对原有的图像符号举行再次创作等形式。涂鸦脸色包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将文字和图像相连系的涂鸦形式。2017年,蒋开国、龙建星、李颖等学者在《探索与争鸣》期刊上对社交网络上涂鸦脸色包的天生语境以及社会意义举行了探讨,“涂鸦脸色包”这一观点作为学术研究工具泛起在了人人的视野中。


脸色包遇上涂鸦,结出了怎样的奇葩?


虽然人们在一样平常网络社交中经常接触涂鸦脸色包,但对于多数人而言,这可能都是一个生僻的观点。由于在一样平常的使用场景里,人人习惯于将这类素材统称为“脸色包”,并未有明确的分门别类。那么,涂鸦脸色包事实是什么呢?


首先,若何绘制一个涂鸦脸色包?


原创绘制:即用比较简朴、粗拙的笔法举行绘制,简练、直观地对某种场景或情绪举行再现和表达。



添加:即在原有的图像基础上添加文字、图像等符号,从而强调图像背后的某种意义所指,或赋予图像新的内在。例如将一些网络盛行梗以文字的形式添加到影视剧截图、一样平常生涯场景等图像上。


电视剧《家有后代》《武林外传》、动画片《猫和老鼠》以及韩国真人秀节目《超人回来了》等影视作品都是现如今网友争相使用的涂鸦脸色包的素材泉源。



拼贴:将原有的图像符号举行拆解,并对差别的拆解元素举行缩放、模糊、扭曲等处置后组合在一起,从而到达对元素背后的某种意涵举行夸张、消解或是歪曲的目的。例如,将某些人物、明星的照片抠图之后融入某些卡通头像中。



涂鸦脸色包若何辅助社交?


相比于作为情绪、文化和艺术表达形式的陌头涂鸦,依托于社交媒体网络而存在的涂鸦脸色包负担了更多的即时交互的功效。在流传的历程中,脸色包所具备的符号性作用,连系上下文语境完成了角色展演和身体叙事的义务。


具体来说,涂鸦式脸色在交流中通常扮演了“再现”以及“对话”两个功效。


再现:使用者通过涂鸦脸色包对当下自己的状态、生涯的场景等举行泛起。



例如在“头脑发热”脸色包中,猫咪和周围场景作为脸色包主体泛起,涂鸦的文字符号则完成了意义赋予的功效,即通过文字的解读将一只“台灯下的猫”转换为一只“头脑发热的猫”,而一旦接受了这个设定,图像里的所有元素都为塑造这个意义而服务:明晃晃的灯光和猫“恐慌”的眼神,都加深了“头脑发热”这个意涵。


当这个脸色包在流传历程中被使用,“猫”通常以使用者的替身泛起,完成对当下“头脑发热”状态的生动的展演和再现。



同理,在上面这一系列脸色包中,使用者借用脸色包中没有果瓤的柠檬、电线上的鸽子以及“要饭”的小人等主体完成对自己状态的泛起。


对话:在部门脸色包中,文字符号除了解读、赋予意义之外,还直接充当了和交流工具对话的功效。



例如,在上面的脸色包中,文字符号一方面赋予了原本图像新的解读意义,同时转达了使用者想要和谈天工具直接交流的内容。


“再现”和“对话”这两个功效在脸色包的使用中并非完全区离隔,同一个脸色包可能同时具有两种功效,在差别的使用情境下各有偏重,也可以相互转换。


涂鸦脸色包:一种温顺而不失气力的消解


虽然学界研究者将这类脸色包称为涂鸦脸色包,但若是仔细探讨,涂鸦文化里原有的抵制、作乱的精神还能在涂鸦脸色包中获得完整体现吗?随着互联网的介入和流传形式、目的的改变,涂鸦脸色包的意义实在与狭义上的涂鸦已经大不相同。


用劣质消解细腻


与人人从微信等平台的脸色包商店里能下载到的脸色包相比,涂鸦脸色包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质感粗拙”。正如前文所提到的,涂鸦脸色包通常不是由设计师通过专业技术和装备举行绘画制作的,更多的是通俗网友通过一些低门槛的手法对现有的元素举行二次加工。


在大多数涂鸦脸色包中,创作者会对原有视觉符号举行缩放、扭曲等处置,并配上其他图像、文字等符号。不管是从元素、色彩的搭配照样元素间的位置选择来看,涂鸦脸色包的创作基本都遵照了“简朴粗暴”的原则,即把元素简朴、随意地拼制在一起。


此外,从对原有视觉元素的选择上来看,有相当一部门的涂鸦脸色包都取材于影视剧、生涯片断等场景中人物出糗、情绪升沉较大的戏剧性瞬间,而并非最优美、细腻的片断。



对此,也有学者提出质疑,以为涂鸦脸色包是一场“审丑的狂欢”,给网民和社会带来了消极的影响。但随即也有学者举行了回应:荒唐、诙谐、简朴、无序、扭曲的手法何尝不是的一种极具表现力的艺术表达形式?


涂鸦脸色包制作的低门槛让每一个通俗人拥有了创作脸色包的机遇,人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喜欢、明白和需求对脸色包举行涂鸦和再创作。在这个历程中,涂鸦脸色包用粗拙、简朴的表现形式对细腻、优雅的视觉文化举行了消解,同时也是“草根文化”对传统主流审美的消解。


也正是这种“劣质”的符号特质,使得涂鸦脸色包的生产和流传极易引发模拟。每小我私家都可能沉醉其中,成为涂鸦工厂车间里乐此不疲的一份子,每小我私家也都可能成为脸色包裂变式流传的一环。


用讥讽消解难题


许多人喜欢用涂鸦脸色包来讥讽自己当下的糟糕境遇。好比在下图中,冲上绿化带的红色汽车被标注为“生涯”,而车轮前的白色小猫咪则成了“我”。脸色包涂鸦者和使用者借此来再现自己的遭遇:生涯已经一塌糊涂失去控制,朝着错误的偏向狂奔而去,而自己就像是车轮前那只渺小得看不清楚的猫咪,只管使出了浑身解数,却依然在糟糕的事情眼前无能为力。



由于涂鸦脸色包的使用者大多是年轻群体,“学习”也是这类脸色包中的一大主题。例如下图中,游泳池被比作“知识的海洋”,漂浮在其中的小同伙则成了在海洋中“挣扎”的每一小我私家,他看似快乐却又似乎十分无助的状态成了许多同砚上课、写作业的真实写照。这也是一种常见的对自己不想学习却必须学习的无奈状态的讥讽。



类似的脸色包另有许多:主人公可以是大脑放空、留下两行“热泪”、示意“无所谓,今天也有点累”的小同伙民国;可以是被卡在树枝中心、被运气扼住了喉咙的汤姆猫;还可以是抱着两个大包裹、披着一件劣质雨衣、在生涯的狂风雨中艰难前行的人。



除了委婉地形容生涯遭遇,涂鸦脸色包也被用来缓解谈天中尴尬、冲突、不解例如“徐徐打出一个问号”表达了使用者的疑心、震惊,“就这样吧,手机没油了”则表示了使用者想要快速而不失体面地竣事这段对话的意愿。



通过对涂鸦脸色包的创作和使用,人人用一种诙谐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当下心境,只管这些脸色包看起来是对情绪的夸张和加码,但事实上却是在用非正式的、搞笑的方式消解了或大或小的种种糟糕情绪、尴尬局势或矛盾冲突。


在创作、流传脸色包的历程中,使用者的林林总总的情绪——对生涯境遇的无奈、怨愤、尴尬等等——都找到了发泄的出口,因而也获得了消解。


例如,当我们在事情、学习的高压中感应压制、无助,在与同事、同伙举行交流的历程中用上几个涂鸦脸色包,在再现自己境遇的同时与他人杀青共识,人人一起讥讽、埋怨几句,似乎得以喘一口气,又可以投入到事情和学习的海洋中去。



涂鸦脸色包看似是一种荒唐、脱离传统价值审美的表达形式,但事实上,其已剥离了已往的涂鸦行为所通报的强烈的起义精神,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温顺的消解。


只不过,这类脸色包虽温顺却不失气力。它们更高效地通报了多层次的信息,且保留了脸色包自己能够带给人的反差式愉悦。那些搞怪的演绎,某种意义上也恰如其分地展现了这一时代年轻人的乐观精神。


(注:本文引用的涂鸦脸色包均获得微博用户@脸色包的授权。)


参考链接:

1.张博. 网络涂鸦脸色包:青年“仪式抵制”实践中的空间、身体与权力[J]. 北京青年研究,2019,28(02):37-43.

2.龚建星. 新媒体脸色包的天生语境:被误解或被救赎——兼与蒋开国、李颖先生商讨[J]. 探索与争鸣,2017,(05):91-95.

3.蒋开国,李颖. 网络涂鸦脸色包:审丑狂欢抑或娱乐的大麻[J]. 探索与争鸣,2017,(01):131-136.

4.杜丹. 网络涂鸦中的身体重塑与“荒诞”狂欢[J]. 青年研究,2015,(05):41-50 95.

5.杜丹. 推翻、抵制与游戏——网络文字涂鸦的亚文化话语空间建构[J]. 国际新闻界,2014,36(11):129-142.


本文来自微信民众号:全媒派(ID:quanmeipai),作者:腾讯传媒

版权保护: 本文由 原创,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allart.com.cn//cms/2020/0917/3248.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