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民众号:深圳主义(ID:louxiadongren),作者:邓志旺,头图来自:IC photo
一、深圳奇异的产业结构
在《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里,深圳的目的是全球标杆都会。对标全球标杆都会或者准标杆都会,深圳的产业结构存在异常大的差异:
制造业比重偏高:其他都会制造业占都会经济比重普遍在10%以下,但深圳却高到36.6%左右。
图1 深圳与国际都会制造业比重对照
或许可能是中国国情特殊造成深圳制造业比重高,那我们不妨拿深圳与海内其他一线都会对照:与北上广一线都会相比,深圳制造业比重也是凌驾不少:北京靠近10%,上海和广州约莫在24%左右。
若是考虑到深圳空间狭窄的现实,还能保持这么高比例的制造业更属不易。
就土地面积而言,与北京(1.64万平方公里)、上海(6340平方公里)、广州(7434平方公里)相差很大,深圳只有1997平方公里(加上深汕互助区468平方公里则有2465平方公里),没有真正意义的郊区供制造业迁徙。
因此,深圳的产业结构属于异常少见。
二、为什么深圳制造业能维持这么高
在讨论是否需要保制造业占比35%红线之前,我以为首先要好好研究为什么深圳制造业能保证这么高的比例。我以为主要原因有四个:
1. 深圳都会内部生长不平衡
2010年前,深圳被二线关分割为特区内和特区外。特区内外在经济生长水平、基础设施、营商成本等负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形成特区外以制造业为主、特区内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生长款式。
经由多年特区一体化生长,原特区内外产业结构差异仍异常显著。
以2018年数据来看,原特区内区域(含福田、罗湖、南山、盐田)制造业增添值2541亿元,占全市的25%不到。
原特区外区域(含宝安、龙岗、灼烁、龙华、坪山、大鹏)制造业则占到全市的75.4%。
深圳制造业空间漫衍
详细从行政区来看,制造业主要漫衍在龙岗、南山、宝安和龙华四个区,四个区制造业增添值8299亿元,占全市83%。
深圳制造业行政区域漫衍
2. 多个制造业巨头仍留在深圳
以华为为首的多个巨头是深圳制造业的基本盘。
在已往数年,华为一直保持较高速率增进。华为销售额2012年2202亿元,2019年8588亿元,保持了20%的年增速,对深圳制造业比重的维持起到了伟大的作用。
华为年度营收情形(2012~2019年)单元:亿元
凭据龙岗区官员公然的说法,2018年坂田街道办GDP2408亿元,华为孝敬率跨越70%。这样算下来,华为带来的工业增添值就有1686亿元。
华为年销售额增进20%,则意味着每年新增200~300亿元的GDP孝敬,占到全市制造业增进部门的三分之一左右。
(注:由于没有官方宣布的企业增添值数据,以上均为匡算)
然后是富士康旗下系列制造业企业。
排名深圳百强工业企业第2名的富泰华工业(深圳)有限公司、第4名深圳市裕展周详科技有限公司和第7名的深圳富桂周详工业有限公司、第11名的深圳富泰宏周详工业有限公司等均为富士康下属企业,加起来销售额估量3000亿元。
排在深圳百强工业企业第3名的是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年销售额近1000亿元,对南山区工业增添值和全市都起到较大作用。
比亚迪系也是制造业的主要部门。排在深圳百强工业企业第6位的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第12名的深圳市比亚迪锂电池有限公司、第19名的比亚迪周详制造有限公司都是销售额数百亿的企业。
上述9家估量有1.5万亿元的销售额。只管这些企业的生产基地不所有在深圳,但照样对深圳制造业增添值做出3000亿左右的孝敬(估算效果)。
3. 计算机、通讯和其他电子装备制造业形成的壮大产业集群
凭据第四次经济普查,深圳市工业总就业人数为418.8万人,其中计算机、通讯和其他电子装备制造业就业人数到达161.1万人,占比38.5%。
从就业人数比例可以推算,计算机、通讯和其他电子装备制造业对制造业的孝敬率可能到达45~50%,也就说是几乎是半壁江山。
因企业总部在深圳、产业链关系密切、利润相对高等因素的配合作用下,相当多企业都还留在深圳举行生产制造。因此,作育了深圳制造业规模较大的事实。
4. 支持制造业留在深圳的政策起到一定作用
最近十年,上海、北京等都会一直在激励“退二进三”,从政策层面激励制造业外迁。深圳和它们不一样,更多强调制造业调整升级而不是纯粹外迁。
2005年深圳出台《工业结构调整实行方案》,提高环保门槛,造成一批劳动密集型、重污染型制造业外迁。2006~2008年时代,整体搬迁的规上制造业企业到达599家,涉及产值108亿元。
但2009年深圳市的政策又举行了调整,出台了《深圳市工业结构调整实行方案(2008—2010)》。在这份方案中,提出:
坚持产业引进与转移消长平衡原则。经济平稳增进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条件,产业结构调整是实现经济可连续增进的主要手段。
产业转型升级必须根据产业生长纪律、市场纪律和产业梯度升级纪律,有序指导产业梯度转移和劳动力转移,实时引进和培育高端产业项目,保持经济平稳生长,掌握好消长平衡,在平稳中实现升级,制止产业泛起“空心化”和“虚高级化”征象。
同时还设定较高目的:
至2010年,工业增添值年均增进速率保持在10%以上,总量到达4580亿元;规模以上企业平均工业增添值率到达24%;单元工业用地产出(增添值)到达17亿元/平方公里;万元工业增添值能耗累计下降7%。
从2016年起,深圳更是重振旗鼓地出台政策支持制造业留在深圳。
2016年2月,深圳出台《关于支持企业提升竞争力的若干措施》,详细措施包罗工业增添值增量奖励(市和区各奖励工业增添值增量的3%,最高500万元),工信部认定的制造业“单项冠军”奖励、保障制造业生长空间等。
正是以上多个因素的作用让深圳能在房价地价高企、空间逼仄的情形保持制造业能维持在高水平。
三、有没有需要保35%红线
设定制造业占GDP比重不低于35%的产业红线是否有需要?这个问题我以为至今没有说清楚。
以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李毅中、深圳市政府生长研究中央主任吴思康、深圳市社科院副院长谢志岿博士、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央副主任袁易明为支持派代表。他们以为制造业在深圳建设科技创新中央的历程中起到基础性的支持作用,需要稳住制造业比重。
支持派看法(保35%红线):香港是负面案例,盲目追求第三产业的比重会影响都会竞争力,会造成产业空心化;深圳的定位是创新型都会,创新一定要有制造业的支持,否则创新容易成为无本之木。
反对派则以前副市长唐杰、蕾奥都会设计设计公司董事长王富海等为代表,他们以为应该逐步降低制造业比重。
反对派看法(反对保35%红线):对比纽约、巴黎、伦敦的情形,把制造产业留在大都会仍然是一种工业化头脑。制造的部门一定会从大都会转移出去,而且一定与大都会相隔不远。大都会的功效不是制造,而是缔造,深圳的增进真正依赖的是大量创新产业。
保工业用地的初衷是好的,但从专业设计的角度来看,跨越建设用地占比30%的比例是彻头彻尾的工业都会,对于深圳,是否有需要存疑。
争议异常大。2017年3月,具有粘稠官方靠山的深圳市决议咨询委员会专门设立了一个课题《深圳设定制造业占GDP比重不低于35%的“产业红线”的需要性研究》,海选研究机构从正反两方面举行充实论证,为决议提供依据。
深圳市决议咨询委员会课题先容已经对照清晰地说清楚了争议双方的态度和理由。最终效果是官方最终照样定下制造业占GDP比重不低于35%的“产业红线”。
实际情形是,制造业已经越来越迫近35%的红线。
深圳制造业比重变迁历程
2005年之前,制造业占比单边上扬,从1980年的12%提高到2005年的峰值52%。从2005年最先,制造业占比根据平均跨越每年1个百分点的速率不停下滑,到2019年降低到36.6%,逐步靠近警戒线35%。
个人以为,时至今日需要再次审阅该项政策,重新评估政策带来的正负两方面的效应。
四、保不保的住
最新数据:2019年制造业在经济中的占比降低到35.6%,无限靠近划定35%红线。从2005年最先,制造业在经济中的占比连续下降,下降速率跨越每年1个百分点。
深圳制造业比重变迁历程
接下来,制造业占比还将继续下滑,理由是:
1. 特区一体化加速,原特区外土地价格大幅上涨
前文提到,制造业主要集中在原特区外。但2010年特区扩容后,深圳市70%以上的投资投向原特区外,地铁、学校、医院、文化体育场馆等基础设施大幅提升。
在原特区内外差异逐步缩小的历程中,原特区外地价、房价飙升。深圳近年泛起的“地王”为例,都是泛起在原关外的龙华、宝安和灼烁。
土地成本通报到企业成本,原特区企业运营成本优势消逝。
2. 制造业巨头调整布局,部门制造业外迁
从深圳市2015、2016年新上市的制造业企业招股说明书和年度报告中发现“深圳制造业企业上市召募的资金,扣除刊行费用后,85%的召募资金是投向深圳以外的区域,建设新的生产基地、研发中央、磨练检测实验室等”。
详细个案许多:
中兴通讯将部门生产基地迁往河源
比亚迪在汕尾投资建设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
华为终端转移落户至东莞松山湖
大疆科技在东莞松山湖设立全球研发和销售中央
富士康更是早早地将生产线移到了郑州和贵州
欧菲光、兆驰股份、兴飞科技、海派通讯等企业将生产线搬迁至江西南昌,在南昌建立了规模重大的产业园区……
再说两个典型案例。
华为:据松山湖管委会的数据,2018年华为已经有1.26万人搬至东莞松山湖基地事情。2016年,华为系工业企业成为松山湖首个千亿企业。最近两年未宣布数据,但华为松山湖基地不停在建设,产能扩张是一定的。
中兴通讯:2015年中兴通讯西安终端生产基地正式投产,该工厂是中兴通讯全球最大的工厂之一。2018年中兴通讯南京基地开工,预计2022年,该基地产值将达400亿元。
3. 新建立的行政区制造业增速下滑显著,潜力有限
作为新设立的城区,灼烁和坪山在生长制造业方面被寄予厚望。
但两个区的制造业增速近两年同时大幅下降, 2018年、2019年规上工业附加值增进率都只有6%左右,低于该区GDP增速2~3个百分点。
2014~2019年规模以上工业增添值增速
4. 留住制造业的政策效应逐步衰减
为留住制造业,自2016年以来深圳出台了包罗争议最大的工业区块线红线等一系列激励政策。可以说,政府应该全力了。从政策角度来看,再进一步加大政策力度的空间基本没有了。
以是,想行使政策效应挽留制造业异常难题。在这样一个状态下,要想继续保住35%制造业比重可能性微乎其微。
这里另有两个数据可以佐证:一是今年一季度制造业同比下降幅度较大。受疫情影响,2020年一季度深圳GDP同比下降6.6%。三大产业下降幅度差异很大:
第一产业增添值下降9.8%
第二产业(主要是制造业)下降14.1%
第三产业增添值下降1.8%
第二产业下降幅度最大,是平均下降幅度的2倍多。另有一个信号值得注意:已往五年制造业从业人数泛起了显著的下降。
凭据第四次经济普查,已往五年制造业从业人数削减了42.6万人。2018年制造业从业人员418.8万人,比2013年三普时削减42.6万人(每年削减8万多人),削减幅度到达下降7.7%。
在所有就业人口中,制造业从业人数的占比从2013年的46%降低到2018年的33.7 %,五年内下降了12.3个百分点。
查阅相关资料,我发现此前李毅中部长的讲话并不是要求深圳历久保持制造业占比维持35%以上,而是“2020年前不低于35%”。
因此,对于制造业占比应该科学合理地确定短期和中历久目的,而不是固化为35%。
五、需要30%的工业用地吗
这是一个更有争议的问题。
深圳市2016年出台《关于支持企业提升竞争力的若干措施》,提出增强产业用地统筹治理,确保中历久内全市工业用地总规模不低于270平方公里,占都会建设用地比重不低于30%。
把“保住制造业占比不低于35%”与“30%建设用地占比”直接挂钩,这一措施被以为是保住制造业的的基本之策。
这里我们不妨多问一个问题:为什么保住制造业占比不低于35%需要的是30%建设用地而不是其他比例?
我们可以小小地测算一下:
深圳所有建设用地近900平方公里,其中有直接经济产出用地约莫500平方公里(扣除栖身用地218平方公里及部门交通设施用地、公共服务设置用地200平方公里)。
假定制造业地均产出到达平均水平,只需要175平方公里用地(500平方公里*35%=175平方公里),也就是建设用地的19.4%。
因此,需要30%建设用地支持35%的增添值自己存疑。
宋丁先生曾经在其公号撰文提出,从历久看深圳应将当前30%的工业用地红线降至20%。这一看法的确是相符实际情形的。而且降低到20%, 并不会损害制造业。
相反,强制保留过大比例的工业用地,可能会带来副作用。外面看,工业用地存量大,可以保障制造业企业用地需求,降低其用地成本,削减其外迁可能性。但深圳建设用地总量有限,工业用地占比过高,一定导致住宅用地过少。
实际情形就是云云。2020年4月,深圳住建局公布《深圳市住房生长2020年度实行设计》,公然深圳栖身用地占建设用地为22.6%,低于国家《都会用地分类与设计建设用地尺度(GB50137-2011)》中25%~40%的下限尺度,因此“难以知足人口快速增进条件下的住房需求增进和品质提升要求”。
住宅用地过少导致的一个效果就是住房历久求过于供,房价居高不下,房价调控压力倍增。
而房价过高,肯定导致住房、商业等各种物业租金上涨。这也意味着在深就业者生涯成本的增添,进而通报到企业的用工成本之中。而附加值不高的制造业,无法蒙受用工成本的上涨而不得不迁到内地。
这可以说是“按下了葫芦浮起了瓢”:工业用地成本控制住了,但企业用工成本却又上涨了。到底是好是坏,还真不好说,究竟这两块都是制造业企业的主要成本。
六、若何调整
2018年8月,《深圳是关于印发工业区块线治理办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启动“史上最严肃的工业用地珍爱政策”,《通知》要求:
根据“严守总量、提质增效、产城融合、刚性管控”的原则,增强土地行使的全历程治理和产业项目的全生命周期治理,稳固工业用地总规模,提高工业用地行使效率。
《通知》的有用期是5年,也就是到2023年8月。因此,现在调整工业用地的规模和空间都异常难。
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在区块线内部,进一步区分为一级线和二级线。相对而言,二级线内的21平方公里属性治理要松一些,详细要求是线内的现状工业用地在本办法有用期内应予以保留。
若是现在启动都会更新,也能保证在2023年前还能维持其工业属性。
此外,我们也看到住建局在《深圳市住房生长2020年度实行设计》中提出“通过新供应栖身用地、工业用地功效调整等多种渠道,实现栖身用地占全市建设用地比例逐步提高至 25%”。
这意味着要增添24平方公里的住宅用地。从哪里来?新增建设用地潜力异常有限,尤其是住宅用地。
凭据中原地产的统计,2012~2017年的新增土地供应700多万平方米,其中栖身用地只有可怜的 8%。
另外一个渠道,也是最主要的渠道就是“工业用地功效调整”。在住建局这份文件中,尚未明确提出详细方案,但至少指明晰一个偏向。
在调整工业用地功效方面,建议调整二级线内以下类型工业用地:
1. 零星的工业用地:已经被栖身、商服等功效笼罩的工业用地,应该尽早调整为住宅用地。
2. 地铁沿线的工业用地:具备更好的交通配套,相宜栖身。
3. 低产出的工业用地:产业低端,产出效益差,对经济孝敬不大。
同时,学习日本的母工厂制,把制造业的精髓留在深圳。
日本绝大多数企业在将对照劣势的产能转移至外洋的同时,在政府资金、制度等珍爱措施的指导下保留了部门海内产能,将海内工厂定位成精致生产、研究开发试制基地、外洋工厂样板,由这些海内母工厂卖力向外洋工厂提供装备、工艺、员工培训以及顺应当地的技术开发等。
期望群策群力,集深圳党政部门和民间智慧,最终能接纳两全之策,既能留住制造业的精髓,又能知足更多人的栖身需求。
附深圳建设用地组成:
工业物流用地 302 平方公里,占比约 34%;
栖身用地 218 平方公里,占比约 23%;
商业服务业用地 47 平方公里,占比约 5%;
交通设施用地 175 平方公里,占比约 20%;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52 平方公里,占比 6%。
本文来自微信民众号:深圳主义(ID:louxiadongren),作者:邓志旺
版权保护: 本文由 原创,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allart.com.cn//cms/2020/0527/1970.html